大家都知道在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时候,朝廷为了集中力量剿灭太平天国之乱,便授予湘军统帅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的权力,此外为了更及时方便的为湘军筹措粮饷和物资,令两湖、川、赣、粤每月协解曾国藩军饷十五万五千两,余下各地需协同筹措,这些钱多数来自设置关卡过路费收取的“厘金”。
当时湘军为了攻占太平天国的首都,可以说是疯狂的招募士兵,期望用巨大的兵力优势来,快速的解决这场烧钱的战争。因此决战时期围城数量规模已经达到了10万之众,对饷银需求甚大。
可正在此时,曾国藩听到一个令他愤怒之极的消息。那就是被他举荐的江西巡抚沈葆桢竟然多次截留本该运往金陵的充作湘军军饷的厘金,这位林则徐的女婿似乎完全不把他节制四省军务的曾某人放在眼里,似乎还有一种故意使跘子的意味,完全忘了曾国藩的提携之恩,这是他沈葆桢在湘军开始围金陵后第一次捅刀,但是曾国藩忍了。
更让曾国藩生气的是第二刀,同治元年,九江开埠以后,本来朝廷已经批准了,江西开埠之后的关税,可以作为湘军的军饷。
同治二年曾国藩给九江关道蔡锦青寄了封私信,叫他解九江关洋税三万两给围困金陵的曾国荃部。蔡锦青解了一半时被沈葆桢知道,沈将蔡怒斥一顿,扬言若不收回,则撤去蔡的道员之职。此时的曾国藩已经对他所举荐的这个林则徐的女婿,痛恨之极,常常骂他忘恩负义,但曾国藩依旧忍了。
最为凶险的是同治三年的那一刀,沈葆桢竟然上书朝廷,请将赣省的二十万全部厘金由赣省自理,不再归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也不再押解给湘军。
此时,金陵战事吃紧,本身长达数年的围城之战,本就让士兵们疲惫不堪,同治三年以来,甚至有些部队连续数个月发不出饷银,士兵不仅吃不饱饭,甚至连活下去的盼头都看不到了,湘军完全是靠着一口气撑下来的,在书写历史的关键时刻,本来的大好形势很可能瞬间就功亏一篑,这怎么能不让曾国藩发疯!
最后曾国藩将此事上奏朝廷,但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却还是如了沈葆桢的愿,将赣省厘金一分为二。江西与金陵各取一半,而为了弥补金陵之难,户部又将拆解20万的押送金陵。最终结局似乎显得皆大欢喜,但其实无论如都是沈葆桢赢,因为此人也是官场中极富战略眼光又加心思缜密的顶尖玩家。
沈葆桢身为江西巡抚,本该受节制4省军务的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差遣,他为何要直面硬刚这位恩人上司,又为何选了湘军围困金陵的契机呢?那是因为沈葆桢从局势里嗅到了一丝朝廷的警惕和自己的机遇。
沈葆桢是个明白人,当太平军丢掉安庆这个咽喉之时。他便已经知道太平天国灭亡必然是迟早的事。当湘军开始围困金陵的时候,他便已经开始有预见性的谋划着平定太平天国之后的时局。
首先他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知道功高震主自古以来都是皇家心腹之患,当失去太平军这个国家对手的时候,汉人曾国藩所拥有的庞大的湘军势力将会成为满清朝廷所第一忌惮的力量;名望和功业都达到鼎盛的曾国藩也毫无疑问的成为朝廷所猜忌的对象。
这个时候朝廷自然会提拔新的势力来对抗制衡曾国藩,那么与曾国藩有矛盾并且有实力的人,必然是率先朝廷眼中的最优势的对象。
于是沈葆桢一经担任江西巡抚,便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也就是江西团练。甚至拒绝湘军提出的保护江西的计划,并且以太平军在浙江战场失败之后,大量人员退到江西,江西局面危急为契机,将团练规模扩充到三万人,这便可以作为自己晋升的资本,而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不断截留本该交给湘军的江西厘金的原因。
除此之外,他还可以精准打击曾国藩的另一个薄弱点,那就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反正围困金陵的是你曾国藩之弟,谁知道这六省军费是不是都被你曾家给假公济私了呢?
并且世人皆知打下金陵是你曾氏兄弟的无上荣光,可是凭什么要我们江西用全省之力支持你曾家兄弟的不世之功!你曾国藩口口声声为国为民,报效国家,肝脑涂地,如此行径似乎有欺世盗名之嫌!在朝廷的心中,又如何会不引起猜忌和忌惮呢?
深入判断时局的沈葆桢对这一切洞若观火,你曾国藩剿灭了太平天国自然就成了新的“太平天国”,朝廷自然需要新的人的制衡你,我沈葆桢要表现出这种能力,自然能获得朝廷青睐!你兄弟二人有独揽大功之嫌,朝廷定有猜忌,我沈葆桢就要利用这种猜忌;你曾国藩身为湘军统帅为了成就功业,不惜牺牲我赣省,我身为江西巡抚,自然要让江西百姓看到我沈葆桢为江西争取最大利益的事实,截留厘金也好,编连团练也好,自然符合江西百姓的利益,你要硬来,老子辞官不干了,看汹汹舆论如何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