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强东身着外卖制服骑行在北京街头,与骑手们举杯共饮时,王兴正坐在美团总部会议室,对着屏幕上跳动的算法模型沉思。一个带着清华理工男的较真劲死磕算法,一个揣着苏北汉子的实在劲宠员工宠用户,这场被称为“冰与火”的对决,既是两位创始人性格的镜像投射,也是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在商业世界的一次深刻碰撞。
从小家境富裕的王兴,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父亲更是吃上改革开放的红利,成为了“水泥大王”,1997年,王兴从龙岩一中保送到清华大学。当很多人还不知道互联网的时候,25岁的他便中断了在美国的博士学业,回国开始创业。王兴做的第一个项目叫“多多友”,在“多多友”之后又做了第二个项目叫“游子图”,但做一个黄一个,直到2005年秋,王兴决定要专注于一块细分市场,他们研究和学习美国在这一方面的成功例子,脸书,综合之前在SNS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开发出了校内网。发布三个月来,校内网就吸引了3万用户,增长迅速。但后来几年,因为资金筹集困难,王兴不得不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人人网,之后王兴又开发了饭否,但没想到经营没几天,直接就被强制关停,一次次的创业失败并没让王兴气馁。2010年,创办了美团网,成为国内“开业”最早的团购网站之一,王兴吸取前几次创业的经验,开始重视资金流和团队管理,并积极融入商业世界的运作规则。
转头看看京东那边的刘强东,画风就完全不一样,在宿迁农村长大的刘强东,以680分的好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虽然考上了人大,刘强东却没钱读书,最后是村民们东拼西凑了500块钱和76个茶叶蛋才供他上的大学。刘强东拿着凑出来的500块生活费,决心要在城市里闯出一片天地。后来为了改善家庭经济,24岁的刘强东咬咬牙放下了“铁饭碗”,带着工作两年积攒的12000元钱,在中关村租下了4平方米的摊位,开创了京东的前身,京东多媒体。但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刚兴起不久,大大小小的电脑产品卖场基本做的都是线下生意,正品与假货齐飞,京东多媒体的主营业务就是卖光磁产品、刻录机、光盘等。刘强东虽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却坚持不肯卖假货。开始时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但是时间久了,客户都知道中关村有个柜台不卖假货,回头客越来越多,他的公司越做越大,从一个摊位变成了3间办公室、12个柜台。后来遇到“非典”,迫使刘强东走上了电商这条路。如今这位老哥亲自穿着外卖服送外卖,晚上还请了一波外卖小哥吃海底捞火锅,与大家碰杯喝酒,京东这是铁了心要从已经看似已经格局稳固的外卖市场撕出一道口子了。
这场对决中,是两位创始人对时间的不同诠释以及战略布局的不同目光。从校内网到饭否再到美团,王兴始终以“无限战争”的逻辑拓展商业边界。他将即时零售视为一场算法驱动的效率革命,美团的“超级大脑”系统通过实时分析数亿用户的订单数据,将配送时效压缩至较短时间,利用高频外卖的用户粘性,逐步占领用户对即时性需求的“心智入口”,这种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让美团的闪购业务在3C、家电等京东腹地悄然扎根。AI战略的三重布局聚焦三大方向:无人配送、AI大模型与产品化以及具身智能生态。
而刘强东则依托京东的供应链优势,以仓配一体化为核心构建护城河。京东在全国布局超10万家品牌合作店和自营前置仓,通过“小时购”“京东到家”实现分钟级配送,并计划将达达130万骑手与京东物流网络深度整合。而京东外卖以“0佣金+五险一金”策略切入高频餐饮市场,目标是通过外卖流量反哺主站,激活低频零售业务。最终形成“外卖—即时零售—电商”的生态闭环,形成与美团“效率优先”差异化的“质量优先”策略。
或许真正的商业传奇,本就不是冷热对抗而是阴阳相济。王兴在代码里写下的函数,和刘强东工装上的汗渍,终究在某个维度悄然共振,这正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独特魅力,算法与温度可以共生,效率与关怀能够同频,在看似对立的张力中,孕育出更具韧性的商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