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人有这样的疑问:都说要多读书,读好书,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前面读了,后面忘了,那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呢?
其实,读书的意义很浅显,只要你认真去读了,你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读书的意义,它就像我们吃的一日三餐一样重要,所起的作用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们吃饭,一日三餐,是为了吃饱肚子不饿着,也是支撑我们生命延续和身体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吃饭补充的是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为了支撑我们的五脏六腑、大脑神经、骨骼皮肤等机体的正常工作和代谢,维持我们的物理生命。
而读书便是在我们的躯体正常生存的基础上,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加健康,即更加高尚和充盈。
阅读一本书就像吃一顿丰盛的饭菜一样,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精华,因此在阅读一本书时,其实比与作者本人的交流收益更大,哪怕是普通人写的东西,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教育或者消遣。
有些书,就像是一日三餐,给我们足够的精神营养,让我们的精神能够保持持续的富足。
这些书都是作者对时代、人生、社会、历史的拷问、总结和提炼,能够帮助我们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层次、增强综合能力、强化内心世界。
就像一日三餐,都是家人用爱和厨艺,经过煎炒烹炸的熬制和油盐酱醋的调和,制作出来的美味,给我们的机体提供营养,带来健康,让我们更具生命活力。
有些书,就像饭后甜点和美味小吃,它供我们娱乐、消遣,让我们获取即得快乐的绝佳辅助。
再好的一日三餐,也需要饭后甜点和美味小吃的点缀,这样我们的因此才会更加丰富多彩,营养才会更加全面。
阅读也是如此,需要读经典巨著,也需要读一些短平快的小文、短文,能够让我们拓展知识面,给我们当下的领悟和慰藉。
有些书籍文章让我们会心一笑,有些书籍文章让我们增长见识,有些书籍文章让我们潸然泪下,有些书籍文章让我们拍案而起。
这些虽然是当下的口感,就像饭后甜点和美味小吃一样,也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营养结构,完善我们的价值观,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有些书,既要捧书深度,也要走出书中的世界,带着思考到社会上去实践,就像我们吃饱了一日三餐,还需要走出家门,尝尝饭店的菜肴。吃惯了家乡的味道,也需要尝尝其他地方的口味。
阅读,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需要走进书本,再走出来融入世界,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思考去提升认知、感悟世界。
当你吃过了各地佳肴之后,回家再去制作家乡的菜肴,你会发现,你的厨艺又精进了,即使你没有针对性进行训练,你的一日三餐也会感到更加美味。
阅读更是如此,当你走出书籍,再捧起它的时候,你也会感到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你与读者的交流更加通畅了,书中的精华也进入到你的脑海,久久不会遗忘,在你的灵魂深处发挥着作用。
就像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滋养我们的物理生命一样,让我们健康成长、精力旺盛,能量满满。
然而,阅读还与吃饭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没有选择什么都吃,更不能没有细细咀嚼就囫囵下咽。
对于暴饮暴食、什么都吃、囫囵下咽的坏处人尽皆知。读书亦是如此,为了读书而读书,一味贪多,觉得读得越多就越好、越能涨见识,那就错了,这样只会让你越来越读不下去,而患上“厌食症”。
如果不加选择,什么书都读,你会觉得你的知识结构混乱,就像不结合自身健康状况什么都吃一样,一个高血糖患者,偏爱上了甜食,不加选择就吃,只能快速地终结自己的生命。
读书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认知层次、技能需求等去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自己需要的,既要考虑长远的精神营养,也要考虑当下的知识需求,这样筛选出的书才是真正值得和需要读的书。
然后就是咀嚼下咽了,只有把书读透了,才能够理解其中的要义,消化其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养分,滋养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囫囵吞枣般食而不知其味,这样只能撑大你的“胃”,不但难以汲取营养,还会增加集体负担。
读书如果不求甚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乏味,就会感到读书无用,你内在的精神世界就会排斥你这样的阅读方式,逼迫你放弃阅读。
健康的饮食,就是要科学合理地搭配,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食物,细嚼慢咽,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饭菜的酸辣咸香。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仔细研读,认真思考,才能领会文字金字塔的无穷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