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李志远捡到了一个手提包,包内有近万元现金,一千三百余元外币还有多张卡片与证件。李志远不为金钱所诱惑,将捡到的包交给了警察,最终寻得失主。其实,这只是李志远众多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事件中的一个。如今已经48岁的他,将助人为乐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富有爱心也让他拥有了众多朋友,影响着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助人为乐的队伍中。
拾金不昧,他只关心失主焦急的心情
“张老师,我在学校里捡了个U盘,你快给看看是不是学校哪个老师丢的。”张乃光打开U盘,立刻在里面看到了熟悉的脸庞,“看照片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经过电话确认,丢U盘的正是照片里的那位老师。张乃光挂断电话,笑着说道,“李总,丢U盘的老师让我代为转达一声,他十分感谢。”李志远笑着摆摆手,“谢什么,没什么好谢的。”
在李志远的眼中,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都不足挂齿。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简单,可要是坚持上几十年,就成了一件不简单的事,而李志远正是如此。
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材,说起话来格外实在,这是李志远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从他做过的事中,又处处体现着这个朴实汉子善良柔软的一面。李志远经营的工程维修公司目前负责垦利二中学校内的后勤及设施维修更新工作,他常在校园内走动查看设施及施工情况,U盘正是他在查看设施时捡到的,“我当时就想学生带着U盘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哪个老师丢的,要是有课件、学习资料之类的丢了也很着急,就想着赶紧找着失主还给人家。”
这种将失物还于失主的事情,李志远做过很多。今年2月份的一天中午,李志远赶着出去吃午饭,从路边一个小摊旁经过时,眼尖的李志远一眼就看到了一个绿色的手提包静静地放在一旁。他赶忙走上前,捡起包四处张望了一下,周围的人或是行色匆匆,或是面无表情,都不像是丢了包的样子。李志远就到旁边的小店询问店主,是否见过有人提着这个包经过,可小店店主并没有印象。
为了能够尽快找到失主,李志远和附近小店的人们一起打开了手提包,在一个钱包内发现了一沓人民币,一沓外币,还有银行卡与身份证。有了身份证就好办了,李志远打电话报了警,警察来后仔细查看了包中物品,包中竟有人民币近一万元、外币一千三百余元、银行卡以及各类证件。
二月的天气还很寒冷,李志远怕失主回来寻包,就在路边等了约两个小时。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也没闲着,而是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发动身边朋友帮忙寻找失主。当天下午四点多时,正在工作的李志远接到了派出所的电话,告知他手提包的失主已经找到。
“真的太谢谢您了。”通过电话,失主向李志远表达了感谢之情。“不用谢,包找回来了就好。”李志远说,他年轻时曾在异乡遭遇过钱包被盗,身无分文的他最终在朋友帮助下才得已返家,深刻的感受让他难以忘怀,所以他对失主焦急的心情感同身受。
拾金不昧,对于李志远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2014年的一天,李志远在施工场地工作,就在施工地院子的花池里捡到了一个黑色的钱包。钱包中仅有两张身份证和几张银行卡及各类卡片,没有分文现金。见此情景,周围人都劝他,“也许是小偷把钱都拿走了,把钱包扔到了花池里,还了钱包再被失主误会可怎么办。”
李志远看看手里的钱包,心想着证件和各种卡补办起来也很麻烦,还是应该尽快将钱包还给失主。巧的是,施工工作人员中的一人认出了身份证上的人,并与之取得了联系,李志远便将钱包通过工作人员还给了失主。拿回钱包的失主很是感谢,想要买些瓜果送来以示谢意,李志远连连回绝,“别送别送,不是什么大事,收不得。”
助人为乐,他在乎是否能安心
无论是把大额现金归还,还是冒着可能被误解的风险把没有现金的钱包归还,在有的人看来,李志远是“傻”,可李志远却心甘情愿。有次前往施工场地的路上,李志远碰到了一对乞讨的老夫妻,老人告诉李志远,自己是出来寻找赌气离家出走的孩子的,身上没有钱了,想求个回家的路费。李志远询问老人老家是何处,需要多少钱回家,老人答家在菏泽,得要三百多块钱的路费。
“老人家,你不要骗我,你说的那里我知道,花不了这么多钱的。”其实,在与老人的对话中,李志远已经察觉到了,老人有可能是骗子,但看着老两口楚楚可怜的样子,李志远实在狠不下心拒绝,最终他给了老人两百元路费,“老人家,不管你们是不是真的出来找孩子的,都赶紧回家吧。”当李志远身边的人知道这件事后,有人打趣,“我看你这次八成是被骗了。”李志远却说,“骗就骗吧,要万一就是真的呢,不帮心里不安。”
九十年代时,出生于1969年的李志远正值青年,因为工作需要,他常坐着大巴车在各个城市间奔波。在李志远的影响中,有一件让他记忆深刻,“我记得当时车刚刚驶出车站不久,我就看到有个小伙子试图偷一个女乘客的钱包。”李志远来不及多想,就喊了那位女乘客一声,“小心你的包。”这一声引起了女乘客的注意,小偷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竟对着李志远露出了明晃晃的尖刀,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司机将李志远一并赶下了车,让他坐下一班。不是冤家不聚头,在下一班车上,李志远竟又碰上了那个小偷和几个同伙。眼看着小偷手中握着的刀,李志远心里不免有些惊慌,随即他心一横,鼓足了底气,对小偷说,“要打我们下车打,车上还有其他乘客。”平稳的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底气,万幸的是,小偷竟被李志远的气势给镇住了,退了回去。
面对不法分子,李志远硬如磐石,而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他又柔软的像一阵春风。与李志远同村的一位老乡家庭条件十分困难,李志远不求回报,默默帮助了他几十年。“他大我两岁,都是一个村里的,小时候就认识,看不得他受苦。”
自己的日子好过了,李志远就常常关照这位同村的乡亲,买个农具,也会顺手多买一份,给他送到家中。“有时候他日子难了,会来找我借几百块钱。”李志远总是很干脆地将钱借出。与其说是借,不如说是送,因为考虑到这家人的家庭情况,李志远从未想过让他还钱。
耳濡目染
父母和朋友是最好的老师
周成刚是李志远的发小,两人从小玩到大。在他的眼里,李志远是个诚实、低调、有爱心的人,“他做过很多好事,别人都不知道,只有身边几个亲近的人知道。”周成刚说,李志远有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正是因为他有爱心,处处为他人着想,才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与李志远为友。
李志远与周成刚相互影响,都走上了公益的道路。每当周成刚获知有人需要帮助或是有贫困学生需要资助时,总会叫上李志远一起,两人分别去资助不同的贫困学生。周成刚说,虽然两人的方式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有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奉献爱心,更让李志远在公益的道路上走得有信心。而善良的秉性,他坦言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也离不开善良的亲友们的帮助。李志远回忆说,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村里的民风都很淳朴,大家都是有事互相帮助。“我父亲就是一个很乐于助人的人,他会木匠活,村里谁家有个需要帮忙的事了,来叫他一声,他脆生生地应下,就去给人家帮忙了。当然,如果我们家有事情需要帮助时,大家也会来帮一把。”自小在互帮互助的环境下长大,让李志远在小小年纪就将助人为乐这个概念刻在了脑海里。
“小时候大家真是都比着做好事,有一次,我丢了十几块钱的学杂费,同学捡到后交给了老师,要知道七十年代的十几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同学总会主动帮助家庭稍差的同学。”李志远说,那时,同学们带了小菜到学校,总是一起分享着吃,橡皮铅笔这些物件也不吝啬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