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波兰 常慧琳
作者:汤波兰(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常慧琳(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十多次来到长江沿岸考察,主持召开了四次座谈会,亲自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谋篇布局。2023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期间,主持召开了第四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充分肯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强调要“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为新征程上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创新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远之势
10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面向未来需求出新品,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直升机企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示我们,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创新引领,以创新谋长远之势。长江经济带科教资源富集,有着显著的科研、人才发展优势,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已建立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9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500多家,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中心城市,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以创新谋长远之势,一方面,要加大前沿核心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大力吸引集聚海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强联合创新,通过一代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前赴后继,突破更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的协同配合,不断强化科技赋能,在“重塑升级”“动能转换”“赋能增效”上下功夫,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功能、链条向高端升级,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协同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久之策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在10月12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更多作为。为此,要强化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经济合作的整体意识、全局意识,促进长江经济带对内对外经济双循环,形成相对统一、规范一致的市场准入和执法标准,构建长江经济带连接世界的价值链和贯通国内外的大市场;要从整体上谋划和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交通网络的相互联通和“公水铁”等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要深化政务服务合作,多措并举优化多式联运体系,持续降本增效,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要努力建设安澜长江,科学把握长江水情变化,坚持旱涝同防同治,统筹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加强跨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要坚持“一盘棋”,深化上游地区同中下游地区的能源合作。总之,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增强区域内交通运输、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发展的协调契合程度,以高水平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
以产业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久安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