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学文
一、你是“低头族”吗?
我曾经用一首小词来再现很多学生对手机的“爱恨情仇”:
《声声慢 手机》
寻寻觅觅,不见手机,凄凄惨惨戚戚。欲休还学时候,最是叹息。三心二意盼归,怎奈他,上课铃急。游戏事,问几回,却是无人搭理。
可怜园中佳木,无生机,恰似满腹愁语。望着窗儿,难捱这天将黑。师说更兼母语,到黄昏,句句扎心。又怕是,待得时,长醉其中。
你们觉得那些无论是走路、坐车还是做其他事情时手机不离手的人,是不是繁忙有紧急而重要的事务要处理的人?
我的发现是那些走路也看手机的,基本上都不是繁忙有紧急而重要的事物要处理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大概率是比较闲的人。他们需要“及时”了解信息,害怕被边缘化,手机让他们不需要等待,也不需要忍耐,能够得到即时满足。他们的“手机控”,不一定是现实需要,更多的是心理需要,尤其是未成年人网民,这个问题更突出。
2020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34661名学生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而且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这些未成年网民通过手机进行聊天、使用社交网站、逛微博、逛论坛、看新闻、购物等各类社会化活动,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玩儿游戏。
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比2020年12月增长2092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与2020年12月基本持平。这个数字看起来是不是很帅?是不是感觉GDP又增长了?
二、手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
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和手机难舍难分?
手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除了最基本的通讯功能,手机更能帮我们快速获取大量信息,满足获取知识需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它可以帮助我们舒缓紧张情绪,是我们娱乐放松的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是我们日常学习的好助手,是便利生活的工具;还可以作为我们认识朋友的渠道,帮助我们建立同伴关系,成为自我表达的空间……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手机当然也不例外,长期过度看手机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对身体有极大的破坏作用,长时间看手机会对眼结膜造成伤害,容易引起干眼症、结膜炎、视力下降等;其次是玩手机时坐着或躺着,轻则损害颈椎、腰椎,重则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大脑和人体肌肉一样,用尽废退。时间久了还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学习或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1977 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劳德首次发表提出使用手机可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1985 年,美国科学家林恩推测,长期用手机可能会诱发脑瘤。当代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改变大脑结构。玩游戏孩子的大脑,他的额叶功能出现一些损伤,和正常的孩子相比,控制力下降、认知功能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长期玩儿手机亲人之间正常的交流,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等。
我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关于手机好处与坏处的问题:
1、你能想到的更多的是手机的好处还是坏处?
2、这些好处你是如何发现的?
3、这些坏处是不是已经真实发生在你身上了?
4、请做一个假想,假如你不玩手机了,那么你会做些什么?
5、再做一个假设,假如没有了手机,你是否就会朝着自己和亲朋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想清楚这些问题,对一个人正确对待手机会有很大帮助。
三、如果你手机上瘾,尤其是“游戏上瘾”,你可能患上“精神疾病”了!
当你无法控制地玩手机、打电玩、玩游戏上瘾……你可能已经患上了精神疾病!
英国一名癌症研究专家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手机警告: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将超过吸烟受害者!你是否会大吃一惊?!
1995年,英国有研究人员称,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白血病、癌症、失忆、失眠、男性不育等。同年,英国卫生部责成国家放射防护局组建独立专家组,专门研究手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是全球首次由政府出面领导的、最全面的研究。
2001年3月,德国科学家表示,经常使用手机的人,眼部肿瘤发病率要比不常用者高出3倍。
匈牙利科学家发现,经常携带和使用手机的男性,精子数量会减少30%之多。与此同时,中国、美国、日本等相关研究也相继出炉,结果几乎一边倒:“使用手机对健康有害。”
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引入了“互联网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这一概念。
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和研究中心对年轻男性的研究发现,当人全神贯注于互联网游戏时,他们大脑的活动与毒品成瘾者相似,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上瘾行为。
2018年初,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已于2018年6月19日起生效,WHO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纳入医疗体系。2018年6月20日,各大报纸爆出一则消息,吓坏了爱玩游戏的宝宝们——《今天起,游戏上瘾是精神疾病》!
2019年9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成瘾认定为新的精神疾病,作为依赖症的一种,列入了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
紧盯手机或者电脑屏幕,沉浸其中分不清白天黑夜,赢一把就喜不自胜,输了就骂骂咧咧……这是不少重度游戏玩家的真实写照。
我把因为手机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统称为“手机病”,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后果严重。比如,如果不能满足的话,可能就会发脾气,暴躁、冲动,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心脏出问题或者脑血管病,甚至身体的耗竭状态,都有可能会出现。
这些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重新审视“手机”这个高科技产品。使用手机本没有对错之分,问题是对很多人而言,“手机上瘾”尤其是“游戏上瘾”就是明显的问题了。
四、如何诊断一个人“游戏上瘾”?
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
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近十多年来,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网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针对“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个命题,为“网络游戏成瘾”制定了9条诊断标准,这些标准被收录到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年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
这9条标准,满足其中5项,就可以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也有判断“游戏成瘾”有三个主要标准:
第一个,他的玩游戏行为是失控的行为,对游戏行为的开始、结束、持续时间都没有办法控制;
第二个,已经知道玩游戏的行为,会对学业、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健康造成损害,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停止玩游戏;
第三个,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优先行为,所有其它的兴趣爱好,包括日常活动都要让位于游戏。
青少年是游戏成瘾重灾区。15-19岁是最易出现游戏成瘾的年龄段,这主要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学业、家庭及人际关系压力大等有关系。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
你肯定不愿意接受这个说法:我好好的一个人,健健康康的,怎么就成精神病了呢?也可能有同学会说:我是学习压力越大,我打游戏的时间会越长。我都是利用玩游戏来释放学习压力的……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那些手机上瘾的孩子们是因为学习压力大,缺乏成就感。但是有压力、缺少成就感的孩子多了,为什么过度迷恋手机的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