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称呼我们中医为“杏林圣手”、“岐黄之术”、“悬壶济世”,电视剧中又经常“大夫”来“大夫”去,要么就是“请一个郎中”。好多人就纳闷,中医啊中医,你到底有几个好名字?
其实在古时候,西方医学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医并不是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到有了西医之后,我们才改称为中医。那中医在古代到底有哪些独特的名字呢?
古代怎么称呼“中医”
1、岐黄
中医第一个名字叫“岐黄”。这个名字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书,于是后世的人们就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因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中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2、青囊
中医的第二个名字叫“青囊"。“青囊”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医学着作《青囊书》而得名。据传,三国时魏王曹操患有头风,召来当时的名医华佗为他看病。华佗建议做开颅手术,曹操疑心华佗要谋害自己,就把他杀了。华佗临死前把自己毕生所学写成书。
3、杏林
中医的第三个名字叫“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中医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医生赠送“杏林”。
4、悬壶
中医的第四个名字叫“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病人服用,都能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5、橘井
中医第五个名字还叫“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用井中泉水泡橘叶可以治病。第二年过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医治了无数病人。后来人们就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6、大夫
中医的第六个名字叫“大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代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7、郎中
中医的第七个名字叫“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至宋代,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以郎中为对医生的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