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这样一个重要且历史悠久的节日,自然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笔墨。他们留下的诗篇,成为了我们了解清明节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杜牧的《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雨中的行人,以及寻找酒家的情景,充满了哀愁与思乡之情。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则描绘了寒食节扫墓时的凄凉景象:“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在扫墓时的悲伤与哀思。
除了扫墓祭奠先人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杜甫的《清明》诗中就描绘了人们踏青赏花的盛况:“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诗中繁花似锦,人们纷纷外出踏青赏花,渡头的翠柳婀娜多姿,人们争相观赏着这些美景,享受着春天的气息。
柳永的词《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热闹的场景:“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词中描绘了鲜花烂漫、细雨洗尘的清明时节。艳杏如火燃烧着树林,缃桃绣满了原野,美景如画。人们倾城而出,骑着骏马、乘着彩车来到郊外踏青。在温暖的春风中,繁弦脆管奏响新声,万家欢腾。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清明节是一个扫墓与娱乐并存的节日。他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不忘享受生活,通过各种活动来放松身心。这一传统至今仍然被我们所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既庄重又充满生机的节日,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更加珍惜生命和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缅怀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吧!
来源 | 北京日报
作者 | 尚庆海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