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江湖又炸锅了!
就在情人节前夕,刘强东甩出一张“王炸”。
京东宣布将正式杀入外卖市场,并且上来就放话:“5月1号前入驻的商家全年免佣金,之后抽成不超过5%,还给骑手交社保!”
这波操作,简直像在火锅店里抢着买单的土豪大哥,直接把隔壁美团和饿了么整懵了。
先说说刘强东这“三连杀”有多狠。
第一招“品质筛选”。
京东外卖只和能堂食的餐厅合作,摆明了要和街边小脏摊划清界限。
说实在话,能开实体店的商家,后厨卫生看得见摸得着,消费者吃着也放心。
有网友对此异常兴奋,称只要京东外卖上线,立马就把美团账号注销了,毕竟外卖一直都以脏乱差闻名,管理方面也是一团糟。
第二招“佣金骨折”。
5月前入驻的商家直接免佣,之后佣金最高5%,而美团和饿了么普遍抽成6%-8%,甚至高达20%。
对于商家来说,省下的佣金够多雇个切菜工了。
现在大环境不好,普遍生意不好做,很多实体店纷纷倒闭,赚钱不敢想,能省则省成了商家苟延残喘的硬道理。
第三招“骑手社保”。
京东号称要给配送员交社保,这可是外卖行业多年未解的痛点。
要知道,美团骑手至今还大多是“外包工”,风里来雨里去的,连个最低保障都没有。
京东敢这么“撒钱”,背后自有底气。
自家养着达达快送这员“猛将”,130万骑手随时待命,号称最快9分钟送达,配送速度比美团还快。
这样说真不是夸张,至少我和身边的很多亲友,都喜欢在京东买东西,跟某多多比经济实惠谈不上,但绝对快。
基本上都是头一天下单,第二天一大早上,就收到货了。
更绝的是,京东直接把外卖塞进了自家APP的“秒送”频道。
想象一下,你刚在京东买完新手机,顺手点个海底捞外卖,这消费场景比德芙广告还丝滑——5亿活跃用户流量,分分钟转化成外卖订单。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却有点骨感。
有商家吐槽,京东流量虽然大,但外卖频道刚上线,订单量还拼不过美团。
比如北京某连锁快餐店,一天在美团能接200单,到京东上只有零星几单。
再看配送速度,虽说号称“闪电送达”,但实际测试发现,同一份招牌肉酱面,美团预计23分钟送到,京东却要48分钟。
这差距,好比马拉松选手和广场舞大妈赛跑,阵仗挺大,结果尴尬。
至于最受关注的“骑手社保”,真相可能要让打工人心凉半截。
达达骑手和京东签的是“合作协议”而非劳动合同,社保还得自己交,一单配送费8元,平台抽走3元,遇到下雨天还得倒贴电瓶钱。
所谓的“福利保障”,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
难怪有骑手自嘲:“我们就是人肉充电宝,电瓶车没电了能换,我们累了只能硬扛。”
出乎意料的是,京东前脚宣布进军外卖,后脚美团股价短暂下滑后又反弹,反而是京东的股价跌了十几块钱。
京东这波操作,看似在“革美团的命”,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外卖只是表象,刘强东真正盯上的是“即时零售”这块万亿蛋糕。
从手机、生鲜到药品,30分钟送货上门已成刚需,而京东的传统优势品类——3C数码、日用品,恰恰是即时零售的主战场。
用外卖养物流,再用物流撑零售,这套组合拳要是打成了,京东就能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但这场豪赌的风险也不小。
达达集团去年净亏损同比扩大37%,每新增一个骑手都在放大财务黑洞。
一边是烧钱补贴商家,一边是养着百万骑手,京东的外卖业务就像用劳斯莱斯送煎饼果子——配送成本比利润还高。
更头疼的是,消费者早已习惯美团、饿了么的界面和优惠,京东想让人换个APP点外卖,难度不亚于让南方人爱上豆汁儿。
说到底,外卖大战拼的不是谁撒钱更狠,而是谁能真正平衡商家、骑手和消费者的利益。
京东的“免佣金”看似诱人,但商家最终要的是订单,骑手要的是体面收入,消费者要的是又快又便宜。
若只顾着用资本砸市场,却解决不了“配送慢”“抽成隐形”“骑手保障”这些老毛病......
再猛的攻势也可能沦为一场烟花秀——热闹过后,只剩一地灰烬。
外卖行业的终极战场,从来不在补贴数字的比拼,而在于谁能重构“人·货·场”的信任链条。
京东的入局,撕开了行业变革的一道裂缝,但若想真正颠覆格局,光靠“撒钱大法”远远不够。
当资本狂欢退潮后,那些默默为超时罚款闯红灯的骑手、为佣金咬牙硬撑的商家、为满减凑单的消费者,才是决定平台生死的关键票仓。
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正如刘强东自己所言:“到绝境时,才是重生的开始。”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绝境属于美团,还是京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