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电子产品走进课堂,成为新时代教学的重要工具。近日,辽宁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规范中小学课堂教学电子产品使用与管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那么,电子产品进课堂,我们该如何平衡教学与视健康,让科技助力教育,而不是成为负担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电子产品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它们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然而,过度依赖电子屏幕和长时间“在线”学习,却可能对学生的视力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孩子课后“脱网”变得困难。
辽宁省教育厅的通知,从控制使用时长、科学规划设计等六个方面规范了中小学校课堂教学电子产品使用与管理。其中,规定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的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这一规定,无疑是对电子产品进课堂的一次有益尝试。
然而,仅仅控制使用时长还不够。我们需要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让电子产品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主角。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视力健康,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降低其对学生的视力影响。
此外,让传统的粉笔、黑板等慢媒体与多媒体课件、虚拟资源等快媒体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样,既能发挥电子产品的优势,又能保持传统教学的魅力。
电子产品是一柄双刃剑,如何平衡教学与视健康,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课堂系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辽宁省教育厅的这一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总之,在电子产品进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尺度,科学合理地使用,让科技助力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