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之后,世界的主题与中国的主题,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战”!
世界的“战”由阿川(川普)一人挑战全世界,开打“关税战”,这个“战”马上就要结束了,
中国的“战”是一场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商战,主角是京东和美团。
从2月份开始,到现在才逐步进入高潮,这个战是一场持久战。
4月22日晚,京东外卖单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距离其宣布“500万单”仅过去一周。这个数字,让整个行业侧目。
要知道,京东外卖正式上线才两个多月,而美团外卖深耕市场十余年,日均订单量约5000万单。
京东的突袭,是否意味着即时零售市场的格局即将改写?
1. 京东为何突然“暴起”?
刘强东亲自下场,从来不是小打小闹。
2022年底,刘强东回归京东一线,随后开启低价战略,但受制于京东的大仓模式,低价策略并未真正撼动拼多多和抖音的崛起。
2024年,京东借助“国补”实现增长,但长期问题仍在——京东的核心业务是3C和家电,而拼多多和抖音正在蚕食这一市场。
更关键的是,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扩张,已经触及京东的腹地。
美团从外卖起家,逐步拓展至生鲜、药品、日用品,甚至3C数码产品。
2024年10月,美团宣布建设10万个“闪电仓”,在北京等城市,用户已经可以在一小时内收到手机、电脑等商品。
这意味着,京东引以为傲的“快”正在被美团超越。
刘强东显然坐不住了。
2. 京东的战术:社保战、补贴战、舆论战
京东的进攻策略非常清晰:
- 社保战:刘强东高调承诺“为骑手缴纳全额社保”,直指美团长期被诟病的骑手社保问题。这一招既迎合了社会情绪,又增加了美团的成本压力。
- 补贴战:京东推出“百亿补贴”,外卖订单直接打5折,甚至更低。短期内,订单量暴涨,但长期来看,这种烧钱模式能否持续?
- 舆论战:京东不断强调“品质外卖”,试图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京东=更靠谱”的印象,同时放大美团“压榨骑手”的负面形象。
这套组合拳,短期内确实有效。但美团并非没有还手之力。
3. 美团的护城河:骑手网络+线下商户
美团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补贴,而是骑手网络和线下商户资源。
- 骑手网络:美团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即时配送体系,骑手数量超过600万。京东的快递员虽然多,但外卖配送和快递配送的逻辑完全不同——外卖是“高峰集中”,快递是“全天均匀”。
- 京东要重建一套外卖配送体系,成本极高。
- 线下商户:美团的地推能力极强,从餐饮到零售,它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本地生活场景。京东想要撬动这些商户,难度不小。
更重要的是,美团的价值不仅仅是“送外卖”,而是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比如,如果没有外卖,很多小餐馆可能早就倒闭了;如果没有即时零售,很多消费者不会频繁在线上下单日用品。
4. 饿了么的尴尬:要死了吗?
在这场大战中,饿了么显得格外安静。
阿里近年来战略收缩,饿了么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京东的强势进攻,进一步挤压了饿了么的生存空间。如果京东和美团继续烧钱补贴,饿了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出局的玩家。
但阿里不会轻易放弃本地生活市场。未来,饿了么可能会寻求合并或转型,比如专注高端外卖,或者与盒马鲜生深度整合。
5. 长期战局:京东能赢吗?
短期来看,京东的补贴策略确实带来了订单暴涨,但长期来看,这场战争的核心在于:
- 京东能否真正建立起稳定的骑手网络?
- 京东能否撬动足够多的线下商户?
- 消费者是否会因为补贴选择京东,又是否会因为补贴结束而离开?
如果京东只是靠补贴抢市场,而没有真正解决供应链和配送效率的问题,那么这场战争最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6. 结论:短期没有赢家,商战必将持久
这场商战,短期内不会有真正的输赢。
- 京东:订单量暴涨,但成本压力巨大,长期盈利能力存疑。
- 美团:面临社保成本和补贴战的双重压力,但护城河依然坚固。
- 饿了么:处境最危险,但阿里不会轻易放弃。
最终,这场战争可能会像当年的“千团大战”一样,进入持久消耗阶段。而真正的赢家,可能是那些享受补贴的消费者,以及终于被重视的骑手们。
刘强东的这次进攻,或许不是为了彻底击败美团,而是为了告诉市场:京东不会坐以待毙。
至于美团,它需要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压榨骑手”,而是真正创造了社会价值。
而饿了么?它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否则,真的可能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