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城室科技 城室科技
本文主要介绍大数据表达方法与工具以及监测评估方法与工具。
一
表达方法

具体而言,传统的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用于表达数据的分布和相对大小、数量等数值特征,数据地图如热力图、气泡图等可以用于展示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瀑布图、旭日图、漏斗图等等较为新颖但是同样有力的表达形式。
二
表达工具
用于数据可视化表达的软件和工具非常多,以下列出一些常用的工具。
01.DataV,阿里数据

()
功能介绍
拖拽式可视化工具,通过图形化的界面快速实现各种业务数据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主要呈现仪表板数据。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商业分析。
使用方式
基础版5元/月。存在包年包月、按量收费、竞价计费和阶梯计价等多种收费模式。
02. AntV

()
功能介绍
提供各种易于配置的图标库,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扩展性的可视化图形语法。提供关系数据可视化引擎与图分析工具,可以在移动端提供图表在线制作服务,提供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框架。
使用场景
业务使用场景较为丰富,可以满足多种需求。
使用方式
免费,半开源。
03.Echarts

()
功能介绍
封装不同图表类型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完成众多高性能图表的渲染呈现。
使用场景
基本满足一切数据可视化需求。
使用方式
开源。
04.Sugar

()
功能介绍
提供自助BI报表分析和制作可视化数据大屏,拥有丰富的组件。
使用场景
从基础框架到上层应用,满足一切数据可视化需求。
使用方式
大众版¥60/年,基础版¥480/年,高级版¥700/年,私有部署¥3万/年起。
05.TCV(Tencent Cloud Visualization)腾讯云图

()
功能介绍
图形化编辑,快速可视化制作图表,支持多种数据来源配置,支持数据实时同步更新,同时基于 WEB 页面渲染,可灵活投屏,适用于多种屏幕终端。
使用场景
主要应用于商业分析。
使用方式
基础版¥48/年,企业版¥4998/年。
06.D3.js

D3.js运行在Javascript上,并使用HTML,CSS和SVG。 D3.js使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创建表现力极强的网页,可实现实时交互,可以完成包括地理信息等的多种数据可视化。
使用场景
可以适应多种场景需求。
使用方式
免费。
07.Python

python中提供大量可以用于数据可视化的库。在统计学分析方面,有如 Seaborn, plot3D, Plotly等可以绘制绝大多数统计图表;在地理数据方面,python也提供了如folium, cartopy, geopandas, pyecharts等功能强大,绘图精美的库。
使用场景
可以适应多种场景需求。
使用方式
免费。
08.R

ggplot2作为R语言最为强大的作图软件包,功能强大,可以制作一系列规范的统计图。
使用场景
同python一样可以适应多种场景需求。
使用方式
免费。
09.Tableau

Tableau-Salesforce
功能介绍
针对结构性数据,制作视图、实现数据可视化、设计仪表板、生成故事、发布和共享工作簿,也可以根据经纬度将数据映射到空间文件中。无需编写自定义代码。
使用场景
企业智能化,商业分析。
使用方式
可免费试用,每个Tableau Creator需要支付70美金/月。
三
监测评估方法
大数据监测评估主要用于对实时更新的数据的监测与管理,一般应用在互联网行业、交通行业和社会科学当中。例如,通过通信系统中的控制指令如手机信令,可以完成对城市中人口活动的监测与评估;基于各种终端传感器构建的物联网,能完成对多种数据的实时监测,如智能停车场等。

监测评估工具
01.腾讯云分析

()
功能介绍
用于分析手机应用、H5类型应用、网页、游戏等的事实数据效果监控和统计,分析用户活跃情况。
使用场景
移动应用统计、HTML5应用统计、微信小程序分析。
使用方式
无明确的收费细则。
02.百度指数&百度统计

()
功能介绍
百度指数主要用于关键词搜索、监测网络舆论动向、了解定位受众特征;百度统计主要用于大数据自动采集、移动应用使用统计、网站统计、用户画像的刻画等方面。
使用场景
移动应用统计、网站统计、企业业务拓展。
使用方式
完整应用需付费。
03.智慧城市平台

()
功能介绍
阿里巴巴城市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支持,为智能城市管理提供可持续、全方位的智能监测管理。如基于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城市大脑交通智能引擎技术,可以提供市区级的统一停车管理服务系统;智能井盖、智能垃圾桶、智能路灯等智能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实现自主智能运维、故障识别和异常评估,还能节约能源,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使用场景
政府部门城市规划。
使用方式
收费。
关注公众号回复“大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关键词,查看《大数据技术的方法与工具—采集篇》、《大数据技术的方法与工具—分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