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中国  未来  系统  政策  行业  设备  基金  快速  教师 

成年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但“与自己和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日期:2024-12-15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ip.tpjde.com/news/4359.html
核心提示:原创 KY KnowYourselfKY作者 / Li策划 / Sophie插画 / Always编辑 / KY主创们其实,一直以来,KY后台都会收到类似这样的求助:KY

原创 KY KnowYourself

成年人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但“与自己和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KY作者 / Li

策划 / Sophie

插画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其实,一直以来,KY后台都会收到类似这样的求助:

KY君,像我这种本身缺点很多的人,是不是永远无法跟自己和解?

我长得不好看,普通本科,性格也不独立。看到身边的人有高学历、自主追求想要的生活,就觉得自己好差。为了改变,我也很努力,不断学习、逼自己跳出舒适圈,可收效甚微,我因此更加自责。更麻烦的是,我总是放不下过去的一些错误决定,明知后悔无用,还一遍遍怪自己。对当下和过去的自己都不满,弄得我身心俱疲。

但到底什么是与自我和解?如果就是对自己有很多不满,生命中就是发生了很多我无法接受的事,我要怎么与自己和解呢?

如何处理这些部分,直接影响着我们和自己,也就是“我-我”关系。如果选择压抑、无视、歪曲事实等等不恰当的方法,你便有可能经历内在冲突,对自己产生很多不满和指责。和解事实上就是帮助你好好面对和处理这些部分的技术,帮助你缓解和自己的冲突,让你感到被自己支持、关爱。

和解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主要有4个方面:

1.根据现实情况,对内在价值感的来源进行再定位(reorientation)

本质上,与自我和解意味着,你能接受个人发展和境遇改变带来的变化,并基于此重新定位自己,找到新的实在的(existential)价值感来源(Holen, 2016)。而不是一味按照过往的方式判断自己是否有价值,当发现现在的自己无法取得和过往一样的成就时,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这意味着你能接受很多事(比如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具有哪方面天赋等)不受自己控制,不会因为自己在这些方面不如别人而厌恶自己(Holen, 2016)。

并且,你也能将事情和自己当前的能力、处境连起来看,认识到有些事是现在的自己无法改善的,能够暂时将其搁置,放掉(let go of)不理性的心力投入,转而做好自己能做的。

“个人重要”的状态会令你觉得一切都和自己有关(Gregg, 2008):事情做成了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事情搞砸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错。

这种状态的背后是你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怀疑:你不相信自己足够好,所以需要夸大功劳获得自我肯定。而一旦事情出差错,自我怀疑也会让你夸大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但如果你有更广泛的视角,认识到事情的发展不只与你一人有关,你才有可能客观分析自己的功劳和过错、长处和短板,也才能学会信任自己,让“我-我”关系趋向积极。

自我和解是对“我-我”关系的调整,所以看清现在的“我-我”关系就是这一切的前提。

没有和解的人,往往是不够关心、甚至伤害过自己的。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自己曾伤害自己,并决心做出改变;同时,那个被伤害过的你自己,愿意不因那些过往责怪你,而尝试去理解当时的你(Enright, 1996),你的“我-我”关系,也获得了修复的可能。

-频繁陷入焦虑和无意义感,感到明明已经很拼了,却总是达不到目标;

-无法停止对自己的苛待,自责时也很痛苦,却还是一出问题就条件反射怪自己;

-总是为无法改变的事烦心,知道回想没意义,可心中就是过不去;

2.从正反两个层面进行自我反思

3.将要求重拟(reframe)为提升(self-improvement)

你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更精准地投放努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给自己一点耐心。

就像文章一开始讲到的,和解是一种调节“我-我”关系的技术,它不是做过一次就一劳永逸,而是要你密切觉察自身状态,不断练习用它去修复自己,以实现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调适(moment-to-moment adjustment)(Holen, 2016)。

所以,这必然需要大量练习,在碰壁、混乱中得以实现。不要催促自己快速实现某个理想的效果,先允许不和解的存在,感受每一次练习和进步带来的富足感,你就已经迈出了和解的重要一步。

最终,你会在变动不居的现实里获得了一个锚定(anchoring)——那个一直存在的真实的你自己。你的一切选择、判断、行动,都基于对真实自己的了解和认识,不论环境如何变化、周围有多少嘈杂,你都能做出对自己最有意义的判断——到那时,虽然我们的生活一定还有很多遗憾,但我们的内心,也会更加充盈而满足。

Enright, R. D. (1996). Counselling within the forgiveness triad: On forgiving, receiving forgiveness, and self‐forgiveness. Counselling and Values, 40(2), 107-126.

Holen, A. (2016). Reconciliation, growth and introspective sensitivity.

Self-awareness questionnaire. com, (n.d.)

Gregg, S. (2008). Personal importance and personal power.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news/4359.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