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年轻人们不断提起一个词,“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流行语折射出的是时代的某种困境和情绪——今年,可能是大学生就业最难的一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同时,根据今年三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城镇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已经到达了19.6%,也就是说,每五个青年里,就有一个处于待业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青年教师金秋萍,长期研究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行为心理。她研究了很多我们关心的问题,其中一些研究结论,也是在校正人们的固有看法,比如: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大学扩招、大学生太多了吗?大学生的求职观念在这些年里是怎样转变的,这种变化又会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针对严峻的现实,大学生和学校,还能怎样有所行动?
在今年5月31日《中国青年研究》主办的“新职业与青年发展”研讨会上,金秋萍给出了一些答案,或许能对我们理解现实、回应现实,提供一些帮助。以下是她的分享。
分享者│金秋萍
首先,最近大家都很关注的是16-24岁青年的失业率,把这个失业率再放细来看,大家会发现,在这个青年中,16-24岁也包括了一部分大学生,他们只占这个比重的46%,但是他们的失业占这些青年群体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青年失业很严重的情况下,更严重的是大学生的失业。
再具体来看,有很多人说大学扩招,是不是我们的人才供给太多了,出现了过度教育?但是有很多测算证明,从中国人才供给来看,我们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73.1%的学生为适度教育,4.9%的学生为过度教育,比例低于15%,现在中国的过度教育现象其实并不严重。
虽然2010-2020年,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从11.4%增长到24.8%,但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39%)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并不是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并存,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供需结构性错配。
首先来看大学生就业困境,把数据再细分来看。今年5月5号,智联发布了招聘大学生求职数据,里面有一个数据讲了2023届学生,到4月份为止,拿到多少offer,有多少人拿到offer?整体数据是比去年好的——去年整体数据到4月份拿到offer的40%多,今年整体有50%多。
还有就是慢就业的情况。很多学生为什么选择慢就业?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去单位就业才是就业,他们不愿意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有保障的或者没有那么稳定的工作,导致比例非常大,有20%的失业,其实这里面占了18.9%。
另外一个数据,我看了也挺惊讶的。我一直看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观,前几年还能看到大学生排名最前面的价值观是追求个人发展,但是这几年学生最看重的第一个是薪酬福利,第二个也是稳定,第三个是工作生活平衡,看到学生在乎的内在追求,像个人的兴趣,这个比例只有8.3%。
从我的角度来讲,这是更严重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是研究职业心理学的,我们有很多研究证明,一个人职业长期的发展,内在追求是很重要的。这些学生可以去追求金钱、可以去追求稳定,但是在现在的市场上呈现的情况是,他们去找到了这些工作,但进去以后,发现这些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这种不匹配,长期结果会导致这些学生频繁离职,因为这些工作他们就是干不下去。
所以现在25-34岁这群人里,有很多面临失业的问题,但是具体去看这些数据,这些人被动失业、被裁的比例是比较少的,有大概14%的人,很大一部分人是主动离职的。他们主动离职的原因是跟这些不匹配,不符合自己的需求。
他们刚进入市场时,可以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但是长期来看,人还是有发展的需求,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这种就业的观念,会导致他们选择跟自己非常不匹配的职业。或者因为选不到这些外在报酬稳定的工作,去慢就业,但是这对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非常糟糕,会导致他们长期的失业。
还有就是,这几年经常看到关于大学生能力的问题,这几年大学生就业能力跟市场有很大脱节。这几年都在讲“大学高中化”,学生在大学里是很努力,努力想考研保研,但实际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真正就业的能力。
这是北大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可以看到这几年随着数字化发展需要新的能力,大学生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比如经济全球化能力、数字化能力、创新化能力,他们有34项指标,学生得分最低的6项是财经素养能力、外语能力、对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的了解能力、国际视野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就算是好的了,有些也不怎么学习,也不主动甚至不去想以后干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劳动力市场现在是什么样的问题,都是等要就业时再临时抱佛脚,再开始焦虑这些问题,这导致大家扎堆要进体制,进不了体制就等着一直考研、一直考公。
我觉得从职业心理学、职业辅导的角度,最关键的还是要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前面从数据看到,学生去求稳,去求高薪,这是符合他们当下需求的,但是他们做这些的同时,忽略了职业长期的发展,自我实现、发挥自我潜能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些,你的职业是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的。
在整个社会快速变动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去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职业心理学有个概念是“生涯适应力”,有很多研究(都在说)怎样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这是快速变动的职业劳动力市场学生需要的素质,也是从就业指导的角度来讲,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一个能力。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也需要高校的就业辅导系统去做更多事情,帮助学生尽早开始职业探索。而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更理性认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最终找到跟自己更匹配的、跟现在就业市场更符合的职业。
另一个,从高校的角度,首先专业设置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其实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现在就业最好的工科专业,其实占我们专业的比例,远低于人文社科的专业,但是工科的就业率数据比文科高8.1%,薪酬也远远高于人文社科。尤其很多专升本的高校,从专业简便程度来讲,开了很多人文社科的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就业非常不好,而且现在市场上供给是过剩的,这是高校要做的一个工作。
另一方面,即便是市场需求的一些专业,但学生培养上也是有问题的。学生可能只学会了知识,但是知识跟现在最新的市场需求是脱节的,我们学校需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像这几年国家一直在讲的校企合作,让学生真正在学习当中跟实践去挂钩。包括现在复合式人才培养,像北大在做一些专业以外的职业的课程——学生不仅学自己专业的课程,还有跟职业就业直接对口的课程需要学习,这些培养模式都是高校去探索的,让学生真正能够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
现在我能接触到的,有极个别学校(开始做了),一个做法是做很多实验班,它不再是传统的专业,而是不同专业的结合,往往会跟计算机结合。比如人力资源专业,搞人力资源和大数据的实验班,对学生的培养是复合型的背景,一个专业+一个计算机,这是一个途径,这取决于学校能不能有这个意识。还有学校里各种实践的活动,现在学校有搞各种各样创新创业大赛,做创业大赛过程中,学生不得不自己去学这些技能。比较系统性方面的教育确实没有,主要靠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