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业再择业
切忌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今年,海南经营主体提供的就业岗位与2023届海南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基本持平。但经过走访调查发现,仍有许多毕业生辗转多个招聘会现场后,依然一“岗”难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企业却面临着“用工荒”的困境,参与招聘的企业工作人员不禁感慨:“今年毕业生那么多,人都去哪儿了?”
1
所学非所用 学生就业难如意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其中,海南约有8万人,加上中职学校毕业生,总数超过10万人。
8月22日,2023年海南省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一楼公共招聘服务大厅举行。32家招聘单位带来了数百个就业岗位,包括行政人员、销售业务员、新媒体运营、会计、人事、文案编辑等。
当天上午10时30分许,已经在招聘会现场转了两圈的海南大学毕业生小张,还是没有投出一份简历。“这里虽然岗位很多,但大多是服务员、销售、行政类岗位。”小张无奈地说道,这些岗位与自己的期待有一定差距,而对口的工作岗位少得可怜,又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当被问起有没有在大学时做好职业规划时,她摇了摇头解释道,她的专业是商务英语,本来想当翻译,但是随着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致使她毕业后没有了优势。
与小张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的小王。据她介绍,她已经参加过很多场招聘会,却依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小王表示,她不打算寻求专业对口的工作了,想找人力资源方面的,但很多企业想要招聘有经验的,所以目前她还在求职中。
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余年的海口经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单晓梅认为,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越来越多经营主体选择到海南注册公司,今年全省企业岗位数量理论上是能满足海南8万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但是由于产业升级,企业需求与高校培养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导致毕业生求职专业对口率不高,所以很多求职者望“岗”兴叹。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他们更希望找到专业对口、薪资福利高、成长空间和办公环境都不错的工作。
2
供需不平衡 企业招工遇困境
“我们公司在扩张,需要大量销售人员。”一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销售行业,他们更愿意寻求一份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该公司对求职者学历没什么要求,也为求职者提供三个月的学习期,但前来投递简历的求职者却寥寥无几。
海南一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经理表示,海南的就业岗位还是比较多的,大部分学生在出校门前都认为自己能够找到薪资待遇、成长空间都满意的工作,但现实是残酷的。许多企业给毕业生开出的月薪仅为3000至3500元,并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加之许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尚可,这就出现了“慢就业”“懒就业”等现象。
“我们公司的部分岗位也存在一定的招工难现象。”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岗位,除了学历要求外,还会要求有相关经历。过去几年大学生外出参加实习及社会实践的机会变少,更多的是以学习理论为主,而书本上的知识无法转化为落地的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企业的招聘需要。
相较于中小企业有所不同的是,像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大企业,还专门为刚入职的毕业生制定了非常完善的人才保障制度,比如职业通道的设计、新员工的规范培养等。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招聘思维可能还停留在10年前,希望入职人员能够立刻创造价值,从而忽视了给予毕业生成长的空间。”单晓梅认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企业需求不断提高,而毕业生适应岗位能力却比较弱,一方面是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这种就业结构性的矛盾本质上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机制难以快速匹配市场需求。
3
打破信息差 海南多措促就业
为让毕业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招聘企业情况,打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差,今年暑期以来,海南高校多举措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近日,海口经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一行,前往海南知名企业华为终端海南代表处开展“高校访企拓岗”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就业合作,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单晓梅表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离不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学校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优化就业服务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简历如何修改”“有没有好的工作推荐”……暑假期间,琼台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不时响起学生的咨询电话。“我们坚持暑期就业服务不断线,全力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琼台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林琼花介绍,整个暑期,学校持续为未就业学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推送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咨询等服务。目前,该校大部分学生都已落实就业去向。
此外,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等多所高校,也都坚持暑期就业服务不断档,为毕业生求职做好服务。
4
改变就业观 先就业再择业
业内人士分析,产业升级导致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所以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现象。
该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企业落地海南自贸港,但学校专业教材相对比较滞后,无法满足时代需求,这就导致了学生虽然上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在走向社会后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他建议,高校应推动学科专业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双向牵引机制,实现人才高质量发展。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职业规划,不要过于追求名企、高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岗位。”林琼花表示,同时,要调整好心态,把求职看作是一次成长的过程,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专业领域深耕,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跨界能力。毕业生还要注重培养自己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软实力,以便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海南医学院就业指导师董成栋认为,大学生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校期间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去了解企业用工需求,让自己能够拥有一专多能,求职时采取小步慢跑策略,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安徽六安市金安区:
搭建供需平台 促进精准匹配
今年以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持续强化精准招聘服务,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搭建便捷高效的供需平台,提高人岗匹配效率。线上依托“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引导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和有求职需要的各类人群入驻“社区快聘”平台,通过服务平台实现“三公里”内供需精准对接。目前,平台内注册企业125家,发布岗位数1210个,求职注册917人,发布简历162份。同时开展“直播带岗”“云端探企”等线上招聘活动,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线下结合“人才夜市”“送工进企”等招聘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拓宽招聘服务半径。
今年以来,金安区举办“直播带岗”12场,“人才夜市”9期,以及其他线上线下招聘会共计1400余场,服务企业10132次,达成意向4.5万人次。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利用“三微一端”持续发布就业信息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实名制登记高校毕业生信息后,将其纳入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范围。联合58同城、智联招聘等平台,利用“三微一端”等媒体持续发布就业信息。同时,还在雨城区图书馆建立了“人才之家”,搭配会议、休闲、阅读、路演、文化展示等5大功能,开展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160余场,接纳高校毕业生上千人次;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各级就业服务窗口工作效能,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服务。
海口日报记者:邓晟 肖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