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2019年我国2241所高校的调查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评价模型,对不同类型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状况及类型偏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力度普遍较弱,其中教育合作更弱。相对而言,“双一流”建设高校校企合作平均得分最高,明显偏好科研合作;“双非”Ⅰ类本科高校(有研究生培养)得分次之,总体偏好科研合作;高职专科院校得分居第三,明显偏好教育合作;“双非”Ⅱ类本科高校(没有研究生培养)得分最低,总体偏好教育合作。据此建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非”Ⅰ类本科高校继续推动科研合作,并加大运用科研合作优势推动教育合作的力度;“双非”Ⅱ类本科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办向,提升教育合作能力,并通过逐步积累科研合作基础以更好地服务教育合作;高职专科院校继续加强教育合作。
关键词:高校分类;校企合作;科研合作;教育合作
作者简介:杜云英,女,助理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李永强,男,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大数据研究中心技术总监,主要从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发展研究。
以“威斯康星思想”为标志,大学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的关系日渐密切,社会服务成为与教学、科研并重的第三大功能。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大背景下,大学和社会其他机构,特别是企业的合作共建各有路径,呈现出交互大学的新样态[1],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渐成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语。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形态越发多样,如专利许可和授权、咨询、培训、创建新公司、实习和人员共享等。[2]大致而言,这些合作形式可归纳为科研合作与教育合作两大类[3],且不同类型高校呈现出不同的偏好与特征。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分别支撑起了“128号公路”和硅谷,成为研究型大学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的卓越典范;[4]辛辛那提大学则构建了大学与企业合作育人的独特模式,成为合作教育院校的标兵,吸引了一批社区学院追随。[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开始重视校企合作。例如,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清华大学、宝钢等80个高校和企业集团成为首批会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学校和产业部门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教育规律。[6]1992年,国家教委党组《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动高校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认真搞好高校与大中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成立中国高科集团公司,组织高等学校积极投入浦东开发”。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将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和协作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这反映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已逐渐建立起来,但尚未涉及高校分类开展校企合作问题。
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同质化办学现象就日渐突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破除“千校一面”、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呼声高涨。在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应用型高校(应用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专门的高校类型被提出并引起广泛的研究与讨论。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特征和办学突破口。同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突出了“双一流”大学以科研服务社会的使命。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方向,且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使命和重点出现了分野。
此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高职专科院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例如,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发展行业、企事业单位办学和各方面联合办学”,“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概言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专科院校的核心办学模式,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心在于合作育人。
1. 高校分类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状况及类型偏好,因此,对高校进行分类是前提。我国学界对高校分类早有讨论,如潘懋元等人认为我国的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学术型大学(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为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包括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直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高校。[7]但直到近年,部分地区才真正以文件形式提出明确的高校分类。例如,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五部门发布《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按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的类型,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种;[8]2022年,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将本科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两类,其中研究型分学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9]可见,将高校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已逐渐被认同。本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大致将“双一流”高校归为学术型高校,将其他院校归为应用型高校。但由于应用型高校涵盖较广,既有办学历史较长的省属院校,又有新建本科院校,还包括高职专科院校,这几类院校与企业开展教育与科研合作的基础并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分以精确研究结果。一般而言,能开展研究生培养的本科高校办学历史相对较长,没有研究生培养的本科高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基于此,本研究将其他院校进一步分为“双非”但有研究生培养的本科高校(下文简称“双非”Ⅰ类高校)、“双非”且没有研究生培养的本科高校(下文简称“双非”Ⅱ类高校)、高职专科院校三类。综上,本研究将高校分为四种类型,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高校的校企合作偏好。
本研究的指标赋权采用熵权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方法。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熵权法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到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见图1)。赋权完成后,计算得到各类高校的校企合作得分。
通过熵权法赋权后得到的高校参与校企合作各指标权重(见表1)。
1.“双一流”高校校企合作总平均值最高,“双非”Ⅱ类高校最低
从各类高校科研合作得分看,47.4%的“双一流”高校得分超过4分,94.2%的“双非”Ⅰ类高校得分在4分以下,98%以上的“双非”Ⅱ类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得分在2分以下。可见,除了“双一流”高校和小部分“双非”Ⅰ类高校外,其他多数高校科研合作力度很弱。
对各类高校的“科研合作”和“教育合作”得分数据进行处理,即通过“科研合作”得分减去“教育合作”得分得到高校校企合作的类型偏好,得分差大于0标注为“偏好科研合作”,小于0标注为“偏好教育合作”,等于0标注为“合作均衡”。根据各类高校合作偏好的类型频数统计(见表6),采用一致性检验对各类高校校企合作的类型偏好进行分析后发现,四类高校统计量的p值均接近0,说明四类高校的校企合作偏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综合上述分析,“双一流”高校明显偏好科研合作;“双非”Ⅰ类高校总体偏好科研合作,但偏好教育合作的高校也较多;“双非”Ⅱ类高校总体偏好教育合作;高职专科院校明显偏好教育合作(见图2)。
研究发现,各类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与国家的制度设计具有相对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仍属于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多数高校校企合作得分较低,尤其是教育合作得分更低。事实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常常被认为是高校办学的痛点、难点。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来说,如何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基础,有侧重地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值得进一步的讨论。
对于“双非”Ⅰ类高校来说,当前有部分高校在极力向学术研究型高校发展,但多数高校在向应用研究型高校发展。从前文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这类高校的校企合作重心存在较大的分歧,约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偏好教育合作,约有三分之二的高校偏好科研合作。相对于“双非”Ⅱ类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双非”Ⅰ类高校在科研合作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教育合作优势则不明显。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双非”Ⅰ类高校有36.5%的教师承担横向项目,但仅有13.0%的教师经常或较常通过参与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74.0%的本科生和54.6%的研究生在企业参观实习过,但从科研服务教育的角度来看,仅分别有14.1%、18.5%、24.7%、20.3%的本科生和19.1%、19.3%、24.5%、31.5%的研究生参与过与企业合作研发产品、设计产品、解决流程或管理的实际问题和开展前沿探索性理论研究,仅有4.1%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实习或就业单位,仅有9.7%的研究生很多或较多地参与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总体来看,“双非”Ⅰ类高校参与校企科研合作活动的学生比例较低,学校运用科研合作来培养本科生的力度不足。
[3]王捷,杨永明,乐建盛.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5-138.
[4]杨九斌. 卓越中的艰难——《拜杜法案》后美国研究型大学产学合作关系嬗变[J]. 外国教育研究,2018(7):3-15.
[5]彭林,JESIEK B.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变迁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6):52-61.
[6]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成立[J]. 大学化学,1991(3):63.
[7]潘懋元,董立平.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 教育研究,2009(2):33-38.
[8]上海教育网.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政策解读[EB/OL].(2015-12-29)[2022-04-30]. http://edu.sh.gov.cn/zcjd_area_3472/20200706/0015-xw_85549.html.
[9]人民网. 江西实施本科高校分类考核管理[EB/OL].(2022-07-24)[2022-08-30]. http://jx.people.com.cn/n2/2022/0724/c190181-40051086.html.
[10]继续深造还是进入职场 去年毕业生去哪了[N]. 光明日报,2020-03-08(12).
[11]周光礼,马海泉. 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责任编辑 吴 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