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建金属物理专业
柯俊铭记汉森教授的临别赠言,“回国后搞科研就去研究所,办教育要到高等学校。前者轻车熟路,深入一点就容易出成果;后者辛勤耕耘,但是桃李满天下,影响更大。”柯俊充分认识到钢铁工业对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性,1954年4月夫妻二人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报到,开始了执鞭教学、辛勤耕耘的教师生涯。他在金相及热处理教研组担任教授,为金相热处理专业讲金属物理课,教会老师和学生使用金相实验室中进口的蔡斯光学显微镜,指导相55、相56级学生作毕业设计等。
1955年,柯俊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领导们审时度势,同意了柯俊建立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议,并授权他负责筹备事宜。金相教研组内成立了由柯俊、张兴钤、方正知、谢逸凡、蔡美良等参加的金属物理小组,开始着手筹建金属物理专业。
1956年6月,学校正式批准成立金属物理教研组,9月第一批金属物理专业学生入学。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属物理专业是世界第二个、中国的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为后来全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建立提供了范例。如柯俊应叶企孙教授之邀,为北京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授课,担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
为了提高从事金属学及金属物理专业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自1956年开始,柯俊组织了系列专题报告会。被约请的知名学者有林兰英、王大珩、师昌绪、钱临照、彭桓武、李荫远、刘益焕等。报告内容包括了金属的范性形变、相变、位错、组织结构等,听众踊跃,效果非常好。
当时,金属物理教研组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为首届(61届)学生开设专业课。但初创的金属物理专业既无教学大纲可循,也无教材可用。在这种情形下,柯俊、张兴钤、肖纪美、方正知四位教授迎难而上,分别负责金属物理各主要领域的教学工作,参考国际上的研究方向,总结国际上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始授课。为了弥补金属物理专业教材与实验指导书的匮乏,柯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来翻译1951年由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编撰的《钢铁及非铁金属合金金相图片集》,该金相图片集于1956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名师荟萃,北京钢铁学院的金属物理专业走在全国前列,于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成为国家教委颁布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改革开放后,柯俊等把国内外材料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邀请到北京钢铁学院交流并讲学,并聘请一些科学家为北京钢铁学院名誉教授,如英国牛津大学Hirsch教授和Christian教授、美国Cohen教授和Thomas教授、德国Hassen教授和Dahl教授,瑞典Hiller教授,加拿大Purdy 和 Piercy教授,日本桥本初次郎教授等。
1983年在柯俊的大力邀请下,加拿大McMaster大学Piercy教授以客座教授身份,为金属物理专业研究生用英语讲授《晶体缺陷》一个学期。柯俊希望他按照在加拿大讲课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
柯俊还邀请了国内许多相关院所的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指导、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郭可信、钱临照、李方华等,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先驱或领军人物,在国际上很有威望。
在学校的支持下,着眼于学科的长足发展,柯俊先后推荐并派出陈难先(美国)、周政谦(英国)、吴杏芳(美国、英国)、平云(英国)、柳得橹(加拿大、日本)、王蓉(瑞典、澳大利亚)、朱逢吾(德国)、王佩璇(加拿大)、魏鎏英(瑞典)、陈清(英国)、孙永谦(英国)、宋志毅(日本)、宋明辉(日本)、陆致龙(日本)等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到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瑞典查尔斯默斯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日本冈山理科大学等著名学府,以访问学者或博士生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电镜科研和材料学方面的科研和学习,使得我国电子显微镜科研与教学水平迅速与世界接轨。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news/5813.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 条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现在 推平第 版权所有 QQ:2844732886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