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言文部分
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内阁奉上谕:“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由翰林院蒙宣宗成皇帝特达之知,荐升卿贰。咸丰三年间,创立楚军,剿办粤匪;转战数省,迭著勋劳。文宗显皇帝优加擢用,补授两江总督,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朕御极后,简任纶扉,深资倚任。东南底定,厥功最多。江宁之捷,特加恩赏,给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历任兼圻、于地方利病尽心筹画。老臣硕望,实为股肱心膂之臣。
方冀克享遐龄,长承恩眷,兹闻溘逝,震悼良深!曾国藩着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发给。赐祭一坛,派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其生平政迹事实宣付史馆。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灵枢回籍时,着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其一等侯爵即着伊子曾纪泽承袭,毋庸带领引见。其余子孙几人,着何璟查明具奏,候旨施恩,用示笃念忠良至意!钦此。”
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奉上谕:曾国藩着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此外,立功省份并着准一体建祠。伊次子附贡生曾纪鸿、伊孙曾广钧,均着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曾广镕着赏给员外郎,曾广铨着赏给主事,均俟及岁时分部学习行走。何璟、英翰、李翰章折三件,均着宣付史馆,用示眷念勋臣有加无已至意。钦此。
二 白话文小议
余文言之底尚在,故览而有识。清朝同治皇帝十一年,即是公元1872年,内阁这个政府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国务院得到皇帝的命令,特写了这么一段话:国务院总理级别,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等省的军政一把手曾国藩先生,他的学问是非常精纯的。具有深渊般的器量和山巅般的认知能力,性格秉性忠于职务和皇帝,诚恳地对待上下级关系,曾国藩先生自身严于律己,清廉公正。中央秘书处因宣宗皇帝的特别提点,推荐曾国藩做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咸丰皇帝三年(1853年),以在家守孝的侍郎身份,创办湘军,剿办太平天国运动。其初意是保家乡太平,但文官办军事,已然被朝廷所看重,遂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其弟攻破天京,剿灭了太平天国,功劳巨大。文宗皇帝恩宠有加,特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代表皇帝行使督办军政的权力。同治皇帝掌管天下后,倚重曾国藩如同内阁大员。东南数省长达14年的战乱平息,其功劳最多。天京(南京)攻克,又加恩裳,给了子孙世代继承的一等毅勇侯的爵位,并赏赐官帽上插双眼花翎。历任多省的总督,对于地方上的弊病,流民安抚,昭显男忠女烈,天津教案等,尽心尽力的处理,老臣谋国,实在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啊。
天下大事稍微平定,刚有时间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家族也可以承传浩荡皇恩,大好前程。忽然听到曾国藩辞世的消息,深感镇痛;特追赠曾国藩正一品太子太傅,按照国务院总理级别惯例,给予抚恤银三千两(清朝一个百姓年入20两已经是中高收入家庭,20两可以在京城买一间瓦房了。3000两的购买力至少相当于改革开放早期的人民币约130万,是一笔巨款);这个钱由曾国藩所攻克的南京所在地地方央行银库给付;赐祭祀的时候祭坛一座。以彰显身份。特派镶黄旗蒙古都统穆腾阿前往祭祀,按照其功绩,赐谥号:文正(从北宋起,中国约33人得文正谥号。读书人多以在世的时候封太傅,死后有谥号文正为最明年高追求)。曾国藩可以加入国家公祭的昭忠祠,贤良祠。不但如此,还可以在湖南湘乡,南京建立祭祀专祠,生平的事迹,记录史册。曾国藩在任职期间的一切处分,一笔勾销。应该得到什么抚恤的,主管衙门按旧例查实报批。其灵柩回老家时,沿途各省地方官员要照顾妥当。曾国藩的一等侯爵爵位由其长子曾纪泽承袭。并且不用带到北京来引见。曾国藩还有子孙几个,令时任两广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的何璟查明上报,另下旨恩典,用来表达皇帝对忠良之辈的笃定感念之心。
过了两个月又十七天,何璟的奏章得到回复:曾国藩不但在湖南湘乡,南京建立专祠,还在安徽,湖北的省城建立专祠,其转战立功的诸如河北,直隶等省,也建立专祠。他的次子附贡生曾纪鸿、孙子曾广钧,直接赏赐举人,可以参加会试。曾广镕赏给员外郎,曾广铨赏给主事,他们长大成年后直接到六部相关部门实习,走上仕途之道。非但何璟,还有英翰,李翰章的奏章,全部入史书,用来表示对有功之臣无以厚加的眷顾之意。
三 个人的一点看法
从上谕来看(相当于国家主席直接给某个人发文),清政府对曾国藩先生身后事的安排,是极为隆重和周全的。承认其功绩,追封荣誉,建祠堂祭祀,以前的过失,处罚一笔勾销,给经济补偿,儿孙得爵位和功名。这在封建一统时代,是可以实现的。而同时代的后辈丁汝昌,不论前面战功,1895年威海卫一战,虽自杀殉国,其棺木被清政府锁铁索多重,直到1910年,100多位将领、抚臣的请求下,才得清廷恩准下葬。公道在乎人心,而是非,却在乎实力。
从曾国藩先生的身后事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鼓励建设大家族,百年名门望族。不但从土地、士绅上给予物质和管理上的支撑,也从名誉、文化传承上给予支撑。
古代的成败判断,无根本的保障,凭主观判定和帝王喜好而变幻无常。若无战乱,做一乡绅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