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场上,很多人获得升迁后,通常都会踌躇满志,豪气冲天,觉得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特别会做官的人,那么,他首次获得升迁时,是如何表达自己心情的呢?
有读者看了《曾国藩心学》后,私信问了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
曾国藩首次获得升迁的准确时间是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三月十四日。这一年,曾国藩33岁,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在这一年朝廷对翰林的考核中,一共有127人参加,而仅仅只有11人获得升迁,其中,曾国藩的升迁幅度最大,他是连升四级,被升授为翰林院侍讲,为从五品。
曾国藩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进入官场后,一心想做一个好官,因此,立下了“内圣外王”的志向。可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翰林院检讨,为从七品,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干部,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个官职已经不低了,可在清朝,尤其是在京城,这样的官职,也就是一名基层小官,根本无法发挥他的才能。
升迁对曾国藩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手中的权力越大,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越大。不过,在接受考核前,曾国藩的内心其实很不安,他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提到: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初六
巳刻,奉上谕于初十大考翰詹。余心甚着急,缘写作俱生,恐不能完卷。
清朝时期,很多人考中进士,成为翰林后,并不太注重学习了,毕竟,成为清朝的一名官员,就有了铁饭碗,谁也不想再辛苦去学习了,而曾国藩在接受考核前,内心十分忐忑,从这一点来看,可见他对前程有多重视了。
在考核中,曾国藩虽然没有信心能考好,但考核成绩出来后,让他十分意外,不仅取得了好成绩,还获得了升迁。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
不图十三日早见等第单,余名次二等第一,遂得仰荷天恩,赏擢不次,以翰林院侍讲升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想到十三日早上,看到揭榜的名次名单,我的名次属于第二等第一名,这样便依赖皇上的恩典,又是馈赠又是迁升,成为翰林院侍讲。
曾国藩这次能获得升迁,除了自己在考核中的出色表现外,也与他的座师穆彰阿的保举有关。穆彰阿作为军机首辅大臣,深得道光皇帝的信任,曾国藩正是在穆彰阿的推荐下,获得了连升四级的机会。
对于一个一心想在官场上干出一番成绩的人来说,能一下子升迁多级,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曾国藩的心情并不轻松,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透露了他当时的心情:
格外之恩,非常之荣,将来何以报称。惟有时时惶悚,思有补于万一而已。
曾国藩所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这种特别的恩惠,非常的荣幸,将来怎么报答?只有时时保持惶恐惊惧,来报答万分之一罢了。
这就是曾国藩首次获得升迁时,他所表达的心情,有两层含义在里面:
一是感恩。
曾国藩出身湖南农村,没有任何背景,他能首次升迁就连升四级,对他来说,完全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二是惶恐。
在官场上,一个官员的升迁,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曾国藩从检讨直接升为侍讲,根本没有任何经验,这使得他有一些不安。
正是曾国藩有了以上这两种心情,让他在未来的为官生涯中,一直保持着对皇上、对朝廷的忠心,工作尽心尽力,最终做到了封侯拜相的位置上。
有一些人,一旦获得升迁后,就趾高气扬,官威很足,心里丝毫没有感恩和惶恐之心,最终在工作中形成了霸道、贪婪的作风,害人害己。这类人一定要去看看《曾国藩心学》,看曾国藩是如何一步步获得升迁,善始善终的。
该书全面讲解曾国藩如何获得升迁,如何与上司、同僚、下属搞好关系的技能,以及如何战胜对手的方法等等,是曾国藩的为官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前面注解,尤其是官场上的人,一定要去看一看。
参考资料:
《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曾国藩年谱》、《清史稿》、《能静居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