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是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清朝也是给现在留下历史最多的王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清最后的衰败,不是因为慈禧的弄权揽政,也不是因为慈禧的奢靡无度,更不是因为末代皇帝的不作为,而是往前看百年,在关闭国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清朝而后的悲剧。清朝的衰亡,从闭关锁国起。当大炮轰开愚昧的思想,能人志士可以做的,就是延缓他的死亡,却没有办法让他满血复活。戊戌变法是最后的抗争,可惜他失败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在这其中皇帝和臣子的同仇敌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浩然正气曾国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先是入翰林,后成为礼部侍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83],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中国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也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江南制造局成立。在此期间曾国藩还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其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曾国藩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外轻内重”的局面开始出现。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清时期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是曾国藩组建湘军,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消灭了天平天国。延续了晚清的寿命。曾国藩家书,一直被后人传诵,正是因为曾国藩此人克己复礼,他在官场的成功,是很多公务员需要学习的。在中国,第一艘轮船,就是在曾国藩倡议下才有的,同时还是第一所兵工学堂,第一批翻译印刷了西方书籍,第一批赴美留洋的中国学生。在晚清打开国门后,曾国藩是第一人顺应时代,紧跟步伐的人,第一人,也叫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忍辱负重李鸿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今属合肥市)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参与清廷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事务,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又组建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因诸种失误,使北洋水师覆没,战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启用为两广总督,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奉命北上谈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人有视之为“当世三杰”“中国俾麦”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著作多收于《李文忠公全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李鸿章,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那个签字的晚清大臣。在环狼所伺的洋人中,他是唯一挺立起的脊梁,这脊梁,也是国人的不屈。李鸿章在晚清属于文武重臣,他是北洋水师和淮军的统帅和创始人,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还是文华殿大学士。也是他,在《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签了字,为晚清留有了喘息的空间。慈禧说李鸿章可以“再造玄黄”。日本首相称李鸿章“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同时李鸿章也是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国为民左宗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宗棠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来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参赞戎机,抵抗太平军。后由曾国藩保举,特旨为四品京堂,率兵号“楚军”,与太平军作战,为扭转战局之关键人物,历官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封恪靖伯。光绪元年(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收复失地。中、俄伊犁交涉中,主张“先之以谈判,继之以战阵”。光绪七年(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后病殁福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宗棠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完整的捍卫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者、传承者。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清那个抬着棺材出征的老将军,叫做左宗棠。若是没有他,今天新疆,我们需要拿着护照,才可以以客人的身份去观赏美景。左宗棠不是文臣,他更像是地地道道的武将,耿直不屈。他钻研兵法,博览群书,是将军里面的书生,是书生里面的将军。晚清时期,那些内乱,都是左宗棠收复和平定的。天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一生杀伐征战,即使在最后一刻,依旧在维护着中国的统一和国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书生意气张之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0年,张之洞回原籍参加乡试,中举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讲学士。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筹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务局、广雅书院。1884年,张之洞擢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击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组练江南自强军,加强国防。1907年,其又任军机大臣,次年十一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病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之洞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此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后将西学的视野从器物层面转向了政治制度层面,该理念的转变促使其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角。张之洞这些“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对于促进向西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其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时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其著有《广雅堂集》《輶轩语》等书,辑为《张文襄公全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之洞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臣,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让我们不再落后和挨打,所以他一生最多致力于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广雅书院等各地一系列学堂。这些学堂,是想让中国人民自立自强,同时也希望中国自立自强。同时开展工业,努力让清朝追赶世界的脚步。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张之洞一生致力于改变晚清的现状,在内一直想强大积弱的清朝,只是一人之力终究渺小,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他看见结果。但是他把基业建好,然后面的人,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并肩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续命大清三十载有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整理编辑</p>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news/6788.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