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有言:“雅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
雅称,本是“官方称呼”“通用称呼”的意思——“雅”,是当时朝廷官吏和公卿大夫们所推崇的规范样式,也是朝廷大力推广的“标准”样式——却因公卿士族在言行举止中强调举止有礼、言辞避讳和委婉含蓄,逐渐变成“别称”和“美称”。如《荀子·荣辱》中所言:“君子安雅。”唐代杨倞注释:“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雅”与美德挂钩后,“雅称”一词便也有了更多“美”的内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自古重义轻利,文人士大夫认为金钱既粗鄙又俗气,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离不开钱,不提钱又不行。因此文人墨客给金钱取了许多委婉含蓄的雅称,如孔方兄、青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