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 乡
01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阴诲(huì) 篷隙(pénɡ) 萧索(xiāo) 祭祀(sì)
B.装弶(jànɡ) 惘然(wǎnɡ) 秕谷(bǐ) 髀间(bì)
C.伶仃(dīnɡ) 愕然(è) 嗤笑(cī) 瑟索(sè)
D.寒噤(jìn) 深黛(dài) 潺潺(chán) 恣睢(zì)
(解析:A.“诲”应写作“晦”;B.“弶”应读作“jiàng”;C.“嗤”应读作“chī”。)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A.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①,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②么?
B.鲁迅是我心目中的偶像③。
①神灵②自己的希望③崇拜的对象
(2)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劳碌奔波②辛勤劳苦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3.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1)标点符号: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2)病句: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的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4.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大江健三郎深深喜爱《故乡》的原因。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尤其是结尾处的文字,每当遇见新的译本,我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间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上。当时我离开了儿时的伙伴,离开了大森林中的家,同时寂寥地想象着将来:我也许不会再住回到这个峡谷里来了吧(实际上,后来也确实如此),随后便第一次来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在北大附属中学的演讲词)
【示例】《故乡》结尾处富有哲理的语句令他喜爱,《故乡》中表现的回家乡又离家乡的感受令他有所感触,产生共鸣。
5.仔细观察下边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
6.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
【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2)【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
作品推荐:《野草》
推荐词:【示例】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3)【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
02课内精读
阅读选文“老屋离我愈远了……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完成下面的题目。
7.“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为什么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高墙”一词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喻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因为“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而且“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8.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我”希望后辈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宏儿和水生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因为阶级观念而产生隔膜),可是封建阶级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自己的愿望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9.选文最后一段中,“我”的眼前为什么会再一次浮现故乡的美丽画面?
故乡美丽的画面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我”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03拓展阅读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⑪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⑫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⑬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⑭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⑮跟着月亮走吧。
⑯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⑰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0.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①母亲教育闯了祸的哥哥要像月亮那样清白做人;②母亲用月亮也有圆缺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③母亲在去给父亲送吃的的路上看到从乌云缝隙中窜出的月亮,一下子变得坚强乐观。
11.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⑭段中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12.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13.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
04写作创新
14.本文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人物外貌特征的改变。
【课文片段在线】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写法分析】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
【例文】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得犹如砂纸一般,手心里长满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那双伴我成长的手吗?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曾是那样的光滑、细腻,那样的纤细美丽、白皙丰润。现在,繁重的劳动却使妈妈的手变得如此粗糙!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典型例题】“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可悲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长期强制性的压力(人的地位、观念、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人们精神上的隔膜。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等级观念的痛恨。
【技法点睛】
1.句子含义的理解。
(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深层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文章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主旨。
2.句子的赏析。
(1)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指句子含义、描写方面、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词性等。
(2)确定最佳赏析角度。首选修辞或人物描写方面,无以上两点,则考虑其他赏析角度。
(3)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
15 我的叔叔于勒
01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C)
A.拮据(jié) 赚钱(zhuàn) 不堪(kān) 诧异(chà)
B.恐怖(bù) 栈桥(zhàn) 牡蛎(lì) 糟蹋(tà)
C.阔绰(zhuō) 流氓(mánɡ) 狼狈(bèi) 煞白(shà)
D.别墅(shù) 撬开(qiào) 褴褛(lǚ) 嘟囔(nɑnɡ)
(解析:C.“绰”应读“chuò”。)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母亲有点儿迟疑不决,她怕花钱。(犹豫,拿不定主意)
B.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说话很快)
C.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人或事物的根源;内情)
D.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解析:B.“嘟囔”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雨,他的衣服都湿透了,显得狼狈不堪。
B.虽然一年多没有见面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他,对他的思念与日俱增。
C.对做好这件事,我十拿九稳。
D.小明这次考试没考好,回到家,他的爸爸郑重其事地打了他一顿。
(解析:D.“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的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文化。
C.“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它的实现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D.“寻找大国良师”大型公益活动以“榜样力量·烛光暖心”为主题,旨在弘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国良师精神。
(解析:A.句式杂糅,可删掉“的缘故”;B.语序不当,将“研究”和“了解”互换位置;C.一面对两面,可将“兴衰”改为“兴盛”。)
5.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国籍)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本文即选自其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6.从全文来看,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次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也出现了三次变化,但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这些变化。
(1)于勒经济情况的变化:挥霍财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坏蛋、无赖、流氓正直、有良心、有办法的人 小子、流氓
(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惧怕、憎恨奉为福星 深恶痛绝
(4)菲利普夫妇始终不变的方面:金钱至上
7.请认真观察下边的漫画,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给漫画拟一个标题。(要求:不超过10个字,所拟标题一定要起到醒目和警示的作用)
【示例】贪欲——人生的陷阱
02课内精读
阅读“我看了看他的手……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完成后面的题目。
8.选文第①段对于勒的外貌描写有何作用?
外貌描写突出于勒的不幸遭遇和穷困悲惨的境况。
9.选文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于勒与“我”、“我”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我”对父母这种自私冷酷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10.选文最后“紫色的阴影”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例】用“紫色的阴影”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快活、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
11.这篇小说是从儿童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①“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从“我”的角度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②通过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对比,表现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冷酷无情,批判以金钱为标准的人际关系;③通过涉世未深的“我”和饱经世事的父母的对比,体现社会生活中菲利普夫妇这类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让读者深入思考这种冷酷人性的社会根源。
03拓展阅读
(原创)
高贵的慈善
李良旭
①母亲在街头摆了个小摊卖茶叶蛋:一个小火炉,钢精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茶叶蛋,袅袅香味在街头弥散开来。路过的人们,常常被这扑鼻的香味吸引,情不自禁地走过来,买上一两个茶叶蛋,呵着热气,吃着香喷喷的茶叶蛋,感到特别的温暖和舒坦。一块钱一个茶叶蛋,物美价廉,很受消费者青睐。
②母亲70多岁了,本该在家好好享受清福了,可母亲却闲不住,硬要到街头去卖茶叶蛋。母亲说,一个茶叶蛋赚不了几分钱,但看到人们喜滋滋地品尝她煮的茶叶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③看到母亲喜欢干这件事,我们做儿女的也只好由着她了。就这样,在街头卖茶叶蛋,成为母亲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④每天收摊回来,母亲总是将一小袋硬币倒在桌子上,认真地清理着。不经意地,我发现母亲总是从一堆硬币中清理出几块放在旁边。我问母亲,这几块硬币为什么不和其他硬币放在一起?
⑤母亲笑了笑,说道,这是几块类似1元硬币的游戏币,不是钱。
⑥我拿起一块仔细一看,还真是游戏币呢。
⑦我说道,那您以后要注意了,不要总收到这种游戏币。母亲笑道,我早知道是什么人给的这种游戏币,不过我从没有说过他。
⑧我一愣,问道,您知道是谁给的,为什么不说呢?母亲说道,这是一个捡破烂的老人给的。母亲慢慢向我讲述起发生在老人和她之间的故事。
⑨那老人每天佝偻着腰,花白的头发,手里拿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废纸、废塑料什么的。他每天从母亲摊位前经过,闻着香喷喷的茶叶蛋,流着鼻涕,眼睛里露出饥饿的神色。他犹豫了很长时间,然后从口袋里颤巍巍地掏出一枚硬币递了过来。老人的目光极力躲闪着,不敢和母亲对视。母亲接过硬币用手一摸,就知道这是一枚游戏币。A.母亲知道,老人饿了,对他来说,要佝偻着身子走多远的路,拾多少破烂,才能卖到一块钱啊。母亲眼睛湿润了。什么也没说,母亲递给老人两个茶叶蛋,说道,一块钱两个茶叶蛋。B.老人双手接过茶叶蛋,眼睛里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就这样,老人每天经过母亲的小摊前,踟蹰一会儿,就会从口袋里颤巍巍地掏出这样一枚游戏币来。母亲假装不识,接过这游戏币,热情地递上两个茶叶蛋。
⑩母亲说,如果我说送他两个茶叶蛋不要钱,他肯定不干,收下老人递过来的一块类似硬币的游戏币,对老人来说,就是一种尊严。
⑪我不禁被母亲的慈善之心深深地感动了。对于母亲来说,施舍也是要顾及对方尊严的。
12.文章标题“高贵的慈善”中“慈善”在文中指什么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高贵”一词的含义。【标题的含义】
“慈善”是指母亲每天收下捡破烂老人的一枚游戏币,并“卖”给老人两个茶叶蛋。“高贵”是指母亲的施舍保全了捡破烂老人的尊严。
1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语言的表达效果】
老人的目光极力躲闪着,不敢和母亲对视。
“极力躲闪”“不敢”两个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老人担心游戏币被母亲发现的畏惧心理。
14.品读文章中A、B两处画线句子,思考母亲“眼睛湿润”和老人流泪的原因。【理解重点语句】
A句中母亲是因为对老人的贫苦境况心怀同情而“眼睛湿润”;B句中老人是因为被母亲的善良大方所感动而流泪。
15.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
勤劳能干,细心大方,善解人意,乐善好施的人。
16.选文第⑨段使用了插叙,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也使用了插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比较探究记叙顺序的作用】
选文第⑨段介绍老人贫困、苍老的状况以及买茶叶蛋的经过,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大方和乐善好施。课文中⑥至⑫段是插叙,介绍于勒的身世经历,点明了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
04写作创新
17.小说巧妙地利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深化小说主题。试着仿照文中的例子描写一段有关环境的片段。
【课文片段在线】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写法分析】句①是刚去哲尔塞岛旅游途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心情;句②是在船上遇到了穷困落魄的于勒之后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在运用环境描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不宜拖沓,尤其不能将渲染情景的铺垫句子写得过多,将延伸叙述的相关事情说得太杂,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另外,景物的色调与人物的心情最好形成呼应。
【例文】窗外,夜色迷人,凉风习习;窗内,灯光明亮,安静和平。同学们正认真地温书复习,脸上满是轻松和愉悦。
梳理故事情节
【典型例题】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请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于勒在海外发财了,菲利普一家期待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技法点睛】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可分以下三步:
(1)筛选信息: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找出记叙六要素并合理组织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2)划分结构: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1454.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