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日更计划 - 第 17 篇
我们该如何讨论AI生产力?是指望它能帮助一家大型企业解决“市场占有率提升10%”这样的具体难题?还是希望它能彻底改变某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不妨从自身角度想想,AI为自己带来了什么改变。
如果现在还有人和我说,目前AI的水平不足以用来「提高生产力」,我会轻轻地对那人说声:嗯嗯,你说的对。转头在朋友圈分享一篇我借助DeepSeek写的10W+爆款:我用DeepSeek帮你写了50条除夕朋友圈。
用「偶然的一篇10W+」来论证DeepSeek「生产力」,逻辑上完全难以让人信服。这样显得我写公众号很不专业,对公众号推荐规则还停留在3年前。
我还不至于幻想这份「偶然」源自个人实力,但意外收获10W+也的确让我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如果你也想来一篇10W+,文章前半段是「真实经验」分享,助你学习如何利用DeepSeek生成更好的内容;后半段则是「主题升华」,属于是春晚包饺子、《难忘今宵》的环节。
先上「真实经验」,留言区的朋友,指令来了,你在吗?
真实经验 | 10W+用了什么特殊指令码?
方便展示过程,我直接贴图。初始指令、关键阶段的思考链、每一次调试过程,大家自行查看。部分地方,我会重点分享。
对全过程感兴趣的朋友,我准备了整理好的文档。
初始指令中,「先发一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巧。因为你很可能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先发一条」起到Demo作用,方便你俩加深了解。这一步也叫「锚定语义」(上下文革命:在AI时代重新定义“说人话”一文中有详细解释),对AI生成符合你预期的内容至关重要。
照搬AI内容,说明你懒得像条虫。示例中,除夕夜批改寒假作业是明显场景逻辑错误。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AI可以继续按照这个模式生成。同时,加强「符合逻辑」的输出要求。
到这里,它完成了初始任务——给出10个版本祝福。我显然不满意,这一轮它的选角能力太差,冷门角色太多。我直接一个「重置」,还好它不会生气。
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不可能有这段思考链。让我更惊讶的地方在于,它瞬间读懂我的真实需求,即便我从未表露「更通用、更贴近大众」。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它的思考链,只觉得它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但它居然就这么拆穿我了。
真的很震惊,同样震惊的还有这位外国AI专栏作者:
得到23条还不错的祝福后,我选择上一个「加量」指令。在我看来,它前面的内容已经足够「维持连贯」(点击跳转解释概念),呈现这种稳定表现即可。
到这里,50条除夕朋友圈就大功告成。
主题升华 | 普通人怎样看待AI生产力?
有些朋友讨论AI生产力,容易不自觉跟进媒体叙事。这些观点集中表现为,AI生成内容不稳定导致难以到商业化。
媒体谈商业、投资、趋势,讲究的是严谨理性,自然要排除不稳定因素。但他们的观点,对我这样的个人普通用户来说,无异于正确的大道理。
我不关心他们的逻辑,没有一个市值x亿的公司等我做决策,个体生存讲究「万法为我所用」。
和DeepSeek协作带来了10W+,对我来说,就是AI生产力最佳样本,我期待更多这样的协作,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才值得推广。
这同样适用于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AI工具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带来具体的帮助,就足够称得上「提高生产力」了。
别再提平台推荐算法了好吗?那是本文大前提。
永远记住,AI是桨,书是罗盘,你才是船长。
如果觉得今天的内容有启发,
记得点赞转发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16201.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