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委员建议15岁以下学生禁用智能手机”的提案引发热议。这一建议的提出,不仅让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科技行业陷入争论,也将青少年过度使用智能设备的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如今的青少年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小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但过度依赖这些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根据研究,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居全球第一,12岁以下儿童日均使用智能设备超过3小时,部分学生甚至因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出现厌学、社交障碍等问题。
提案的提出者指出,智能手机的“成瘾性设计”是罪魁祸首。例如,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功能,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导致青少年难以自控。丹麦的一项调查显示,94%的13岁以下儿童拥有社交媒体账号,远超平台规定的年龄门槛。
提案中提到的国际案例值得关注:
国内亦有尝试。2021年教育部出台规定,原则上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但执行中仍存在漏洞。例如,部分学校允许学生携带“老人机”,但无法完全隔绝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的联网功能。
支持禁用智能手机的群体认为,过度数字化正在摧毁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提案援引专家比喻称:“禁止手机进校园,如同当年学校禁烟。”其核心在于通过立法强制划定“红线”,为青少年创造更纯粹的学习和社交环境。
反对者则认为,单纯禁用智能手机并非治本之策:
有教育专家建议采取折中方案:
五、未来之路:家校社如何联动?#春季图文激励计划#
无论支持或反对,各方共识在于:解决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需要多方协作:
“15岁以下禁用智能手机”的提案,本质是一场关于“如何定义童年”的讨论。在数字化浪潮不可逆转的今天,完全禁止或许不现实,但如何让科技服务于成长而非反噬成长,仍需全社会共同探索。毕竟,童年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会使用工具,更在于体验真实世界的温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