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招说专业,点亮未来路
为你揭开各个学科的神秘面纱
带你领略不同专业的魅力与风采
一起跟随小招的脚步
探索专业的无限可能
为未来描绘出更加精彩的蓝图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现有开设6个本科专业:
教育技术学(师范)
科学教育(师范)
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实验班)
数字媒体技术
计算机类(含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
教育技术学(师范)
1
专业简介
1985年开始招生,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授理学学士学位,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工类专业,是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湖北省综合改革专业。在线教育、智慧校园、慕课和电教等与这个专业密切相关。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道德高尚、师德师风端正、学科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过硬,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表现卓越的学者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专家型教育信息化建设者:身体心理健康、人格品质健全,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担当作为、创新思维活跃,具有突出的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坚实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
主要课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技术与媒体、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信息处理、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研究、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学习、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机器人、教育游戏设计等。
4
师资力量
本专业专任教师总人数26人,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4人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6.92%,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57.69%,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工作的教授占比100%。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
5
人才培养
本专业充分发挥教育学一流学科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优势,利用在线教育、慕课、创客等技术手段,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者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实现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该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认证。
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教与学创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迅速,在全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8项、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活动获奖70余项、全国挑战杯大赛获奖10项、互联网+大赛银奖1项。
优质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国家开放共享课2门,建设校级优质数字资源20余门。
高水平教学成果层出不穷。近三年,共有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6
就业及升学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主要到各生源省基础教育单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工作,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省会、副省级城市和地市重点中学工作。
其中,公费师范生工作一年后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非公费师范生毕业当年可考研攻读研究生。
科学教育(师范)
1
专业简介
2016年非师范专业开始招生,2023年转为师范专业后重新招生,隶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的教育学类专业,授教育学学士学位。面向博物馆、科技馆、科学教育、科普企业等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拥有一流的国际化师资,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称号。创客教育、STEAM教育、3D打印和教育机器人等是专业的特征符号。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科技与人文底蕴,掌握扎实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较高的项目策划与管理水平、开阔的学术视野与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在正规学校教育及非正式教育体系等多种情境下,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从事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技术研发、产品创制、实践应用、绩效评估,普及科技知识与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技文化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3
主要课程
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基础、自然科学总论、社会科学总论、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科学、教学设计、新兴媒介与科学传播、科教影视编导与创作、展陈设计与创意、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研究方法、公共科学活动设计、STEAM与创客教育、数字科普资源创作。
4
师资力量
本专业专任教师总人数6人,教授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2人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00%,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83.33%,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工作的教授占比100%。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
5
人才培养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第一年和第二年按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基础要求跨学科、跨平台培养。第三年和第四年,按不同就业方向个性化定制培养。
注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先后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编写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专业的课程教材2部,建成数字化课程19门,承担教学研究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突出,1名学生入选华中师范大学博雅计划,1名学生保研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6
就业及升学前景
本专业是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公民科技文化素养提升的强劲需求开设的新专业,设有“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科教媒体设计与创意”“信息技术与科学传播”三个培养方向,目前已招收4届学生。
专业发展及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数字科教产品研发、科学教育与文化传播、新技术教育、创客教育科技、互联网等行业领域领先企业以及网络新媒体科普教育机构,电视、广播、出版社、报社等传统科普媒体,各类科技场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各地科协、中小学校等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创意设计、产品制作、策划推广、咨询服务、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创客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培训等工作,也可选择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自主创业。
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实验班)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隶属教育学一级学科,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数字化学习产业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全面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技术和研究方法,熟悉本学科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对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具备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研究与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正式与非正式教育体系中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以及可以继续攻读教育技术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高一级学位的合格预备生。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
主要课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技术与媒体、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微机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教育机器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游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
3
师资力量
本专业专任教师总人数26人,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4人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6.92%,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57.69%,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工作的教授占比100%。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
4
人才培养
本专业充分发挥教育学一流学科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优势,利用在线教育、慕课、创客等技术手段,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者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实现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该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认证。
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教与学创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迅速,在全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8项、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活动获奖70余项、全国挑战杯大赛获奖10项、互联网+大赛银奖1项。
优质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国家开放共享课2门,建设校级优质数字资源20余门。
高水平教学成果层出不穷。近三年,共有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5
就业及升学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呈现选择面宽、多元化等特点,多数可选择出国(境)留学或在国内“双一流”高校和著名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读研,也可在行业领先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以及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
随着信息化战略的持续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到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网易、京东、奇虎360等互联网名企、教育信息化领军企业工作,以及保送北大等名校和出国(境)留学的毕业生日益增多。
数字媒体技术
1
专业简介
2006年开始招生(华中地区首家),隶属计算机学科,具有文、理、工、艺等学科交叉特点,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结合性很强的工科专业。2017年入选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动画、游戏、视频特效、虚拟现实等是这个专业的符号。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水准与创意思维、较强工科创新设计与实践开发能力,具备良好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能胜任影视与动画设计制作、虚拟现实与游戏开发、人机交互系统研发、网络新媒体设计开发等工作的交叉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
主要课程
造型基础、色彩、摄影技术、艺术考察写生实践、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原理、三维动画技术、编导基础、广告设计、Maya基础与建模、游戏技术基础、Unity应用开发、影视后期与特效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UI交互设计、人工智能、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数字媒体项目管理。
4
师资力量
专业专任教师总人数15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6.67%,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33.33%,全员为本科生授课。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
5
人才培养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媒体人才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入选湖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7年获批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17年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设项目;2020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在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形成了包括基础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6
就业及升学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90%以上,其中30%左右学生出国(境)留学或在国内重点高校攻读研究生。
毕业生适合到互联网企业、文化传播机构、新闻传媒或融媒体机构、影视、广告或动漫公司、游戏或软件公司、教育与培训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从事信息内容或交互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及项目管理等工作,或自主创业。
近年有较多毕业生被央视、湖南卫视、中影集团、百度、阿里巴巴、腾讯、VIVO、小米、盛大网络、网易游戏、澎湃新闻、梨视频、唯品会、西山居、字节跳动等知名单位录用。
计算机类
(含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
专业简介
2018年开始招生,隶属计算机学科,授工学学士学位,以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研究为特色,在系统科学及方法论的引领下,深度融合大数据技术、信息学科、教育学科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知识、具有教育大数据应用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科学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精神,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教育领域大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发掘、展现、应用管理等技术,具备教育大数据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能在相关行业从事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可视化处理、分析预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统计、数据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统计学原理、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教育信息处理及应用、数据可视化、数据仓库理论与实践等。
4
师资力量
本专业专任教师总人数30人,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4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2人次,省部级人才称号7人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00%,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40%,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工作的教授占比100%。培养了一批创新实践能力过硬的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186人次,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上获奖49项。
5
人才培养
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专业教师先后出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upported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量化学习:数据驱动下的学习行为》系列教材与专著8部,建成数字化课程20门以上,承担以“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代表的教学研究项目6项。
形成智慧教育华师模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22年,支撑华师教育学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已推广至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20所高校,建设智慧教室5000余间,覆盖全国东中西部等典型区域,实现智慧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规模推广。
6
就业及升学前景
本专业是响应、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国家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而开设的专业。专业发展及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就业范围覆盖教育、电子政务、金融、电信、互联网、科技等相关行业领域,就业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高新企业等相关机构,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可视化处理、分析预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或自主创业。
同时本专业鼓励学生继续攻读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硕士学位或选择国内外其他高水平大学攻读数据科学方向的研究生。
人工智能
1
专业简介
2020年开始招生,隶属于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授工学学士学位,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包括智能学伴、智能导师、智能推荐、自动解题、机器理解等典型应用。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科学人文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精神,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掌握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趋势,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智能信息处理与分析等技术,具备教育人工智能的应用、管理和开发能力,具有从事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的设计、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统计、计算思维、人工智能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脑与认知科学、知识图谱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
4
师资力量
本专业专任教师总人数20人,教授/研究员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4人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00%,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52.63%,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工作的教授占比100%。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奖项。
5
人才培养
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形成了“人工智能+教育”华师模式,支撑教育学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自研小雅平台支撑人工智能专业第一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创新,形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法。通过引入希冀平台和企业实训课程,校企合作开设“华中师范大学-百度松果菁英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机会,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过硬的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培养,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人工智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系统的掌握。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项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表现优异,获得了多项奖项,多名学生保研至武大、华科等重点高校。
6
就业及升学前景
本专业是响应、落实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国家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而开设的新专业。
专业发展及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就业范围覆盖教育、电子政务、金融、电信、互联网、科技等相关行业领域,就业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高新企业等相关机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从事智能搜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等相关岗位的研究开发、应用管理等工作,面向中小学从事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或自主创业。同时本专业鼓励学生继续攻读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相关硕士学位或选择国内外其他高水平大学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
专业之选,明智之举
深度解析,祝你一臂之力
无论选择哪条专业之路
请保持专注和热爱
专业之路,小招伴你行
转载自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