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不平凡的过去一年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进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这份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有一股力量在澎湃奔涌。这是一股增长的力量,它在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之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确定性,极大拓展和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和韧性;它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加速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这是一股创新的力量,它用科技打造抗击疫情的利器,用数据吹散了疫情期间发展的迷雾,用变革迈出了经济复苏的脚步。它开创的无人工厂、免接触配送等模式创新打破了疫情的阻碍;催生出的电商直播、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这是一股温暖的力量,它让城乡孩子的教育鸿沟不再加剧,让距离不再是百姓看病的阻碍;它为百姓脱贫致富增添了新利器,让百姓办事不再“跑断腿”。它加速了数字政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百姓生活带来了温暖和便利。
这就是数字的力量!数字在经济发展大潮中汇聚而起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引领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楫扬帆、阔步前行。
数字经济发展大事记
2017年03月 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
2017年12月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位。
2019年08月 《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平台经济发展作出全方位部署。
2019年10月 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6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工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020年04月 《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2020年12月 全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出台。
两会声音
两会代表委员 热 议数字经济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成立数字经济发展与监管委员会协调发展和监管的关系
数字经济不仅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我国在数字经济不少领域实现全球“并跑”或“领跑”,有望成为我国未来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部分数字经济企业走在世界前列,是中国经济创新的亮点。例如在网购、移动支付、二手房交易等领域,中国企业明显走在世界前列。二是大部分数字产业仍然处于激烈竞争、产业结构快速演变的状态,总体来说尚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垄断格局。三是长期以来中国数字产业发展基本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这就导致一旦出现争议性事件,有关监管应急响应措施多是基于对传统产业的监管经验,对新问题的把握不准。
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应避免“运动式”治理模式,避免实行“一刀切”式的简单监管,建议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数字经济发展与监管委员会,协调发展和监管的关系,提升对互联网平台的治理能力,参与全球数字经济的规则制定,促进数字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培育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
探索创新监管方式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平台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摩擦和乱象,代表着数字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磨合与调适。中国已经形成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欧洲的数字经济模式,在不少领域和环节构筑起相对优势,建议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金融科技等特定领域,开展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创新试点。
传统产业在数字化升级过程中会带来价值链重组,一旦失控,可能导致资本与新商业模式对原有业态的从业者造成冲击。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平台企业,应该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践行技术伦理规则,将发展置于安全底线之上;强化商业伦理规则,将创新置于有效监管之下。
在增强机遇意识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创新监管与治理方式,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合规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我们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数字经济治理之路,构建未来发展优势,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
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基础研发能力
根据《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处在第三阵营首位。虽然与世界制造强国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但只有14%的制造企业迈向了数字化阶段,只有6%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特征。我国智能制造当前还处在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必须继续坚持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之路,聚焦基础研发能力,增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要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扎实推进、稳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拔苗助长”,不搞“面子工程”,确保我国智能制造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产学研协同研发,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基础研发能力。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通过引进来、培养好、促转型等方式,加速填补智能制造人才缺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
发展“新实体经济”充分挖掘数字经济乘数效应
我国应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新基建对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统筹推进数字经济中数据的协同发展,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
建议:一是深入开展5G新基建,构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倡导“路等车”思维,适度超前建设,攻关“卡脖子”技术突破封锁,研发“加速器”技术提振创新,巩固“护城河”技术应对竞争,汇聚好能力集群,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驱动算力资源升级。二是全面推进数智协同,规范数据等数字经济生产要素的科学使用与合理配置。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建议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权配置体制,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激发数据要素市场主体活力。三是纵深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实体经济”,充分挖掘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服务经济等数字经济新形态新模式向实体经济跨域,推进新实体经济生态体系建设;拓展新实体经济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两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车联网等融合型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
发挥工业互联网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随着数字经济在实体经济中的持续融合渗透,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潜力巨大,据相关机构测算,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已超过80%,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数字经济的发展亟须进入“下半场”。但在数字产业化推进过程中,与实体经济结合不紧密、不充分以及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消费互联网经济正面临红利消退的趋势,数字经济发展亟须新的增长点;二是数字经济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亟须沉淀在国民经济的根基领域并充分发挥作用;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尚未完全触及实体经济的核心环节,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尚未全面显现。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支撑和产业生态基础,成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要发挥工业互联网在数字经济“下半场”的重要支撑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加速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对重点产业的培育;加大关键环节投入,夯实产业数字化基础;持续深化产融合作,实现产业数字化重点领域精准扶持。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
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进程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当前,数字农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当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期,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进程,盘活数据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全面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首先,坚持科学谋划,协调推进,夯实数字农业产业基础。把握5G时代网络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从全域数字化角度,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均衡发展。其次,深入应用,加速融合,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开发、利用大数据这一新型农业资源,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农民生产生活、政府部门监管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与信息支撑。最后,统筹管理,整合资源,优化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促进要素融合,提升数字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
加速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筑起数字经济新底座
近年来,我国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均大幅增长。算力的提升将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筑起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底座。然而,当前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还存在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共享不充分、服务单一、能效不高等问题。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离不开“新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赋能。所谓“新IT”,就是基于“端(智能物联网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智(行业智能)”技术架构赋能各行各业,提供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数据总量呈爆发式增长,只有通过“新IT”中的“边-云-网”协同发力,增强算力,才能将数据生产资料转化成数据价值。
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引领算力基础设施整体有序发展;倡导建设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制定以应用效能为导向的算力评价体系和评测标准,引导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数 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
数字经济4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壮大数字经济”。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贡献增强
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15年的18.6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15年至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7.5%提升至36.2%。
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
2019年,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规模达7.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2%,同比增长11.1%。数字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人工智能: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为3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
大数据: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达到10100亿元,同比增长26.3%。
区块链:2020年,全国已建成40个区块链产业园区,区块链相关企业达64996家。
5G:5G商用以来,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5G基站超71.8万个,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
产业数字化纵深推进
2019年,我国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约为28.8万亿元,2005年至2019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9%,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7%提升至2019年的29.0%,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农业数字化: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其中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23.8%。
工业互联网:全国已建设“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连接工业设备4000万台(套),产业规模已达3万亿元。
电子商务: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商消费国家。“十三五”期间,我国网络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6%,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45.6%。
数字社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电子政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较2015年年底增长超过10倍;全国一半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承诺时限缩短超过40%。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从2018年的第65位提升至第45位,创历史新高,其中在线服务指数由全球第34位跃升至第9位。
健康码:疫情期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码”,累计申领近9亿人,使用次数超过400亿人次。
远程医疗: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15亿,19个地区的60多家医院上线使用5G﹢远程会诊。
远程教育:全国99.7%的中小学实现了网络覆盖。截至2020年12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较2015年12月增长210.2%。
远程办公:截至2020年12月,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3.46亿户。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共享经济:2020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
电商直播: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88亿,较2020年3月增长1.23亿,占网民整体的39.2%。
2021年 各地数字经济如何发力?
北京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千兆固网、IPv6,新增5G基站6000个,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一体化开放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谋划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建设。
上海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加快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强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推动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时代,着力构建战略新优势。大力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探索建立跨境数据便利化流动机制,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
天津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100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车联网等10大产业链。
江苏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浙江 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安徽 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标准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新建5G基站2.5万个,建成应用场景100个。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40个,新增“皖企登云”企业6000家以上。
福建 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新开通5G基站3万个。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5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应用标杆企业。
江西 加快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38%左右。实施VR、移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培育工程和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提升工程。
山东 加快工业互联网赋能。抓好370个“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计划,在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树立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建好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支持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河南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再推进5万家企业上云,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和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5万个,加快实施省大数据中心等项目。
河北 落实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实施20个专项行动计划,抓好20个以上数字产业化重大项目,推动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和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
山西 加快推进新基建。新建5G基站1.5万座,加快推动市县城区5G网络全覆盖,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加快发展数字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智慧消费、健康消费新热点。积极发展数字营销、在线商务等新模式。
内蒙古 加快5G技术推广应用,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
辽宁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启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数字经济增长10%。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2.5万个,谋划建设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规模化数据中心。推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深植“数字基因”,加速辽宁“数字蝶变”。
吉林 促进数字经济和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等融合型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黑龙江 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及技术应用,新建1.8万个5G基站。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探索建立电力、精密制造、农机等装备领域工业大数据应用和网络化协同生产模式。
湖北 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两区一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湖北经济插上数字翅膀。
湖南 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5G产业,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4K、5G技术规模化应用。
广西 深入实施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行动。新建5G基站2万座,扩大5G网络设区市、县城和乡镇重点区域覆盖面。
海南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
重庆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做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规模,提升先进传感、电子元器件发展水平,丰富智能终端产品,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加速区域和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四川 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5个左右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和10个左右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实施数字经济赋能升级工程,促进5G、大数据、区块链、超高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6G通信试验场。
贵州 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
云南 加快“数字云南”建设步伐,数字经济投资增长150%以上。巩固“一部手机”系列产品单项冠军地位,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刷脸就行”“扫码亮码”等集成创新,拓展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应用场景。
西藏 建设拉萨数字经济集聚区。
陕西 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能源化工、文化旅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甘肃 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提升丝绸之路“两港”建设运营水平,推广“城市大脑”、数字医疗、智慧城市和数据安全技术。
青海 统筹谋划推进“云上青海”,促进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宁夏 拓展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场景应用,数字经济增长20%以上。
新疆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天山云谷”等应用服务,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以上内容来自2021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2145.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