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董柴玲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深圳实现了华丽的蜕变,成为国内一线城市标杆。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的深圳,容纳着1300多万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人均GDP超20万元的记录,稳居内地城市之首。
在今年遭受新冠疫情大考的压力下,深圳交出上半年经济发展的答卷。2020年上半年,深圳GDP为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显示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接下来,深圳如何抓住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机遇,完成产业转型,迈上新的台阶,仍任重道远。
大礼包—空间问题成为焦点
从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创造了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奇迹。四十年间,深圳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人才到这片土地扎根成长,人均GDP多年在国内名列前茅。
不管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硅谷”,还是近两年被外界谈论最多的全球“创新之都”,深圳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都毋庸置疑。站在深圳四十周年的时间节点,《投资者网》日前对话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博士。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属于国内25个国家高端智库之一,英文缩写CDI,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在业务上接受国务院研究室指导的独立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从1989年成立起,即以改革试验者面貌出现,是中国研究咨询机构中最先尝试市场化运作的"先行者",目前它是中国研究咨询业中规模最大、积累经验最丰富、提供服务最完善、运作最成功的机构之一。
郭万达长期从事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和粤港澳合作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他同时还担任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深圳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图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博士)
郭万达告诉《投资者网》,“关于外界讨论的深圳是否将升为直辖市,以及统筹周边城市的方案等说法,核心都是围绕深圳的空间问题。”
郭万达说:“第一是深圳的空间碰到问题了,所以大家总在谋求空间上的扩大,其次也涉及到行政权力的配置和划分问题。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跟行政权力和资源的配置有关。”
根据目前广东省区域发展战略,深圳都市圈、深珠合作示范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战略的提出,已然是深圳得到的“大礼包”,对深圳未来区域融合发展产生影响。
今年6月,深圳都市圈的规划再度受到关注。根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深圳都市圈涵盖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五个城市,总面积约为36312平方公里,占广东省的20.2%;常住人口约为3290万,占广东省的28.56%;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42747亿元,占广东省的39.7%。
可见深圳都市圈的经济实力举足轻重。此外,近年来深珠合作示范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对深圳而言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其中深珠合作示范区的部署,有利于珠海承接深圳外溢创新资源、强化城市间产业合作;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设,是深圳和汕尾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移的一次探索。
郭万达表示,关于深圳的空间问题包含两个思路,第一是行政调整的思路,第二是市场的思路。“通过都市圈、合作区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联通,给深圳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目前市场的思路正在进行,而行政调整的思路还有待观察。”
临近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深圳究竟会得到什么样的“礼包”。
郭万达说:“深圳的礼包应该是什么?除了空间的拓展,还有什么,难道不是改革不是开放吗?深圳靠什么起家的?是靠改革开放。”
回顾深圳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以改革开放为起点。郭万达表示,从改革开放的角度上来看,深圳一直在争取三点:第一是综合授权,第二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三是持续推进新经济的发展。
“回想当年深圳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就是靠中央授权。而综合授权如何实施,法理的依据是什么,这在去年8月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已经详细提出,等待后续落实。”郭万达说。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全文公布。其中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从建设深圳之初,离不开特区开创者们积极向中央争取授权。”郭万达说。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1989年成立,也是老一辈敢闯敢试换来的成果。“研究院从1988年开始筹备成立,得到中央的批准,按照国外智库的标准来建设,并建立理事会制度,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深圳改革开放的另一个关键词。其中正在建设的深圳光明科学城未来将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落地深圳。郭万达表示,在打造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上,以及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的开放、河套地区的开放等,同样值得期待。
此外,深圳多年来重视新经济的发展。“深圳一直在新经济发展方面,包括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体制,推广数字货币的应用、建设大数据中心等,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加上近期广东省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大湾区金融开放,因此金融层面的改革开放也是值得期待的。”郭万达说。
郭万达认为:“比起大礼包,更值得期待的是深圳在改革开放上能否得到更多综合授权,使深圳能够创造新的红利,实现辐射东莞、惠州,以市场化的方式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一个超越2000平方公里的大都市。”
担当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历经四十年的发展,深圳的城市竞争力不断攀升,居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2018-2019—全球产业链:塑造群网化城市星球》显示,在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榜单中,深圳位于第4。
郭万达表示,今天的深圳能稳居国内一线乃至世界领先地位,离不开本地企业的支撑。“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今天深圳之所以强大,因为深圳有部分企业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从深圳走出来的华为、腾讯、比亚迪(002594,股吧)等民营企业,均是行业中的佼佼者。
郭万达认为,从大湾区的战略布局来看,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城市均发挥着引领作用。“三个城市在交通、金融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在大湾区中是领先的。首先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城市的枢纽地位;其次是金融产业,以及创新能力能否外溢,是否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综合来看,这三个城市的带动作用较为显著。”
对于深圳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郭万达认为,可从创新、枢纽、人才和制度等方面剖析。“像过去深圳的枢纽地位没有确立,大湾区规划中将深圳定位为枢纽城市,包括机场、港口等的建设,使其具备辐射作用。”
深圳能否在竞争中占据“龙头”地位,郭万达分析称,从龙头的定义来看,首先是市场竞争中,一定会有龙头的出现;从城市功能来看,枢纽城市必须具有辐射带动的作用,而大湾区中的广州、深圳和香港三个城市具备该项功能。
根据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粤港澳大湾区共有83家企业入围,其中深圳、广州和香港三座城市位列前三,分别有34家、20家和14家企业上榜。
郭万达表示,从城市的枢纽、功能、外溢的角度上看,广深港三地的优势显著。而对比大湾区其他的城市,虽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具备产业优势和后发空间,例如东莞和佛山两地为制造业强市,中山以特色产业闻名。此外,大湾区中的澳门凭借当地旅游产业的突出作用,使其成为世界休闲中心。
如今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深圳面临的压力不小。郭万达认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权力、资源、项目和投资等方面。从市场、政府等各种竞赛,最后表现为指标之争,但核心还是围绕市场、回归企业。“只有企业做大了,这个城市就具有竞争力。企业强,城市则强;企业弱,城市就弱。”
郭万达表示:“站在市场和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一些企业确实在行业中是龙头,起到头部效应。但如果一个城市的头部企业发展不利,而没有新的龙头站起来,那么这个龙头是没有价值的。另外,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常态,不存在永远的龙头。”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在于优化营商环境。郭万达表示:“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同时政府也要优化营商环境,不要动不动就搞大项目、大投资,挤压民营企业的空间。政府要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学校公共教育水平,让企业家安心创新。”
楼市调控可借鉴新加坡、德国模式
凭借大湾区规划中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深圳不断吸引人口流入。与此同时,深圳楼市持续火热,迎来愈加严格的调控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7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5.9%,同比涨幅领跑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此外,深圳7月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14.9%,同比涨幅持续扩大。
深圳房价上涨的背后,透露出城市土地供求日益失衡。郭万达告诉《投资者网》:“深圳每年商品房供应量,最高的年份可以达到8、9万套,少的时候可能是4、5万套。而深圳每年净增长50万的常住人口,2019年达到1300多万,但实际管理人口为2000万,可见供求严重失衡。”
郭万达表示,深圳土地供给失衡的原因,除了空间问题,还包括各种政策的影响,例如容积率的控制、城市更新问题,以及国家对建设用地指标的控制等。“同时深圳还要考虑产业用地的问题,这是发展制造业的需要。这几年深圳向产业用地倾斜,给到住宅用地相应减少。”
郭万达说:“从整个国家的角度上来看,不能去限制超大城市的发展,其中政策层面已有所松动。从宏观上看,要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意味着协调供给和需求。而深圳供应太少,还需要加大供应。”
对于深圳楼市的持续火爆,郭万达表示,目前深圳可借鉴新加坡和德国的房地产模式。“新加坡由政府控制土地,公屋占到90%,其余少量房源放在市场上交易。而在德国,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是一个大都市,由政府负责城市绿化和轨道交通设施等建设。”
在谈及房地产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郭万达表示,首先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资源。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加上产业政策利好,对土地的需求都会上涨。
郭万达表示,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给经济发展带来动力,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中国采取了卖地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模式,这个模式有利有弊,既促进GDP的增长,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同时也带来了房价的增长。”
“反过来看,有没有一个城市的房价只涨不落?按照市场规律,深圳有一天会发展到成本高昂而部分产业迁出的情况。这是一个规律,而大都市就是跟周边地区去结合。”郭万达说。
郭万达认为,加强房地产调控可通过三个途径。“第一是政府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增加土地的供应。其次政府少卖地,财政收入更多要从税收,让企业放水养鱼,通过企业纳税来搞好公共服务。最后是和周边城市联通,形成一个真正的大深圳,以降低成本。”
未来深圳的产业转型之路
今年上半年,深圳GDP为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4.8%,进出口总额下降0.5%。在全国普遍遭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这张成绩单无论是放在广东省还是全国来看,表现算是亮眼。
对于GDP增速的放缓,郭万达表示,深圳在过去的5年,甚至20年或30年,GDP增速整体呈现放缓趋势。对个别年份的下滑,只要不出现悬崖式下跌,仍属于常态。目前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实际上是由高速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阶段。
回顾2019年深圳GDP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而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在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业较上年有所增长,而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出现下滑。此外,深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主要来自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7成,2019年两大产业的增速均出现下滑。
“深圳在产业结构的转型表现在金融比重略有下降,同时工业比重有所下降,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这几年还保持增长。结合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工业增长是负值,但是先进制造业、高科技制造业在增长,且增长的幅度还不小。”郭万达说。
“深圳已经在转型升级的路上。”郭万达说。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市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9年的46.7:53.2发展到2019年的39.0:60.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8月18日,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计划到2025年,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在打造全球“创新之都”的目标上,深圳不断取得突破。2008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到2019年,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万家,位列全国第二。
郭万达表示,虽然2019年深圳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下滑,但深圳的R&D投入还在增长,去年已经达到4.2%。“这些年,深圳在研发、人才、专利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目前来看,深圳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郭万达分析称,2019年,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为4.7%,但9587.94亿元的增加值,在全国仍然是最高。此外,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达到17.6%,2020年上半年规上企业的利润为22.2%。在疫情突袭的情况下,深圳部分企业如比亚迪生产口罩,背后是自身完善的供应链作为支撑。
在今年新冠疫情冲击下,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像佛山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市,在2020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626.50亿元,下降7.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均出现下滑。而深圳在第一、二产业下滑的同时,依靠高科技制造业、智能制造等第三产业保持GDP正向增长,这就叫反弹或者韧性。”郭万达说。
作为全国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城市,深圳应如何维持产业的增长。郭万达表示:“对于制造业的比重,需要搞清楚谁来维持,怎么维持,维持什么。首先维持一定的制造业是必要的,这是维持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需要。政府只能更多地通过产业用地、实施某些政策和减税等方式降低成本。”
对于目前深圳部分产业转移的现象,郭万达认为,企业是否留在深圳,这是企业自己的选择。“特别是留的含义,不管是在深圳,还是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都相当于留在深圳。因为只要还在深圳周边地区,说明产业链还没断,产业生态仍然保留着。”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509.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