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系统  行业  参数  教师  中国  机械  设备  基金 

李劼人故居与东门市井

   日期:2024-12-25     移动:http://mip.tpjde.com/quote/6264.html
<h3>  2019年9月28日成都的“东门市井”开街。这新建的市井就在川籍著名作家李劼人故居《菱窠》旁,据说市井的建设还原了李先生笔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很值得一观。</h3> <h3>  公舘建筑群再现。</h3> <h3>  下沉集市广场。</h3> <h3>  下沉广场的上方是一条宽敞的过街天桥,这儿成为了一些茶客饮茶和观景的好地方。</h3> <h3>  灰墙黛瓦木铺板,</h3><h3> 赶集美食坝坝茶。</h3><h3> 死水微澜讲成都,</h3><h3> 暴风雨前话桑麻。</h3><h3><br></h3> <h3>  其实,这儿就是成都东门的一个新的街区,和李劼人故居比邻,是东门市井蹭故居的名气,还是故居因市井而热闹,两者不好比较,来这儿就是为了领略几十年前老成都的味道。</h3> <h3>  青砖灰瓦,有着川西老街近百年前的味道,你读过李先生的“大河三部曲”,或许能在这一砖一瓦的排列中,嗅出清末民初的点点风情。</h3> <h3>  小时候熟悉的拼接式门板商铺。</h3> <h3>  下沉集市广场的商店。</h3> <h3>  李先生笔下人物邓么姑成了豆花店的店名,生意还真不错。街区内的商铺也颇具有成都特色,什么“天回镇”、“菜市坝”、“几爷子”……。</h3> <h3>  市场的环境真好,除了赶集、品美食,还能在市集内闲逛,不少游人到此打卡,总要留下点念想。拍照记录了某人某年某月某日到此一游。</h3> <h3>  围墙上的浮雕展现了那个年代集市的场景,拉牛车的、挑担卖小吃的,在街区还能见着各式雕塑,打铁的、锯木的、补锅的、剃头的,七十二行不能一一展现,但当年的集市氛围,和那些为了生存的百姓们的含辛茹苦,让人充满了难以忘怀的回憶。</h3> <h3>  在这些浮雕前拍照,或者和雕塑同框,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也同样不能免俗,赶快闪了几张。</h3> <h3>  以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命名的茶社,宽敞明亮。</h3> <h3>  老板娘和她擦得透亮的銅壶,仍然闪现那个年代的点点光芒。</h3> <h3>  记得小时候看见茶舍总写着一幅对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心中甚是不解,但盖碗上的“可以清心”几个字一直印在脑子里,想来那茶一定很好喝,不然,每天那么多人坐在茶铺里,一坐就是大半天。我长大了是不是也要像他们那样,成为一个资格的茶客!</h3> <h3>  茶舍有一幅对联:</h3><h3>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提壶酒来</h3><h3> 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喝杯茶去</h3><h3><br></h3> <h3>  茶舍雅致可清心,真想在这儿坐半天,好好发一下呆,但今天来的主要目的是参观李劼人故居,时不我待,走起。</h3> <h3>  1939年春为躲避日寇的轰炸,李劼人先生从城内疏散到市东郊的沙河堡乡间,在一个名叫做“菱角堰”的地方,修建了一楼一底的悬山寺草顶屋,并题了名为《菱窠》的匾额掛在门楣上。颇有出尘而居竹篱野舍之意。此后一家人居住於此达24年之久。1959年先生用自已的稿费进行了改造,改草顶为瓦顶,并将二层升为三层。先生于1962年逝世,1983年经全面维修,全园占地4.95亩,建面共有2000多平方米。1987年成立了李劼人故居文管所。</h3><h3> 现在展现在参观者的菱窠大门,是经过维修后的大门,门楣上的题字已不是当初的牌匾,是由现代书法家黄雅荃(笔名杜邻)于1986年书写的牌匾了。</h3> <h3>  解放后先生全家仍居住於菱窠,住所远不及维修后的繁华。图为1958年在菱窠大门前,儿媳黄尚莹与孙儿李诗云的合影。</h3><h3> 李劼人先生在自传中说:我在成都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自已的住处……几间茅草房比较简陋,但对我李家来说,却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因为我自八世祖入川以来,从未有过自已的房子。</h3> <h3>  故居经过全面维修,庭院中有溪水、凉亭、曲径通幽处有先生生前手植果树花木。维修后的故居成了一处古朴幽静的庭园,市民朋友们在参观故居,领略先生一生精神风貌与学识水平之余,能夠在绿树成荫的园中漫步,享受树木繁盛,花香鸟语声中的川派园景。也有游人感叹,建国初能拥有如此庭园,真是难得。</h3> <h3> 菱窠园内左侧的雅游亭</h3><h3> 亭柱楹联系川籍著名女画家赵蕴玉所书写:</h3><h3> 新得园林栽树法</h3><h3> 喜闻子弟读书声</h3><h3><br></h3> <h3>  故居正房的正前方,竖着先生栩栩如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由我国当代著名雕刻大师刘开渠先生制作。塑像前是二百平方左右的广场。</h3> <h3>  先生一身正气,用如椽大笔写下了“大河三部曲”,是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祖师》,对他自已的大河三部曲,喜爱有加,时时都在考虑把它修改得更完善。这样的“大河三部曲”完整反映了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业内人士认为自今找不出第二部。先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曾是先生的中学同学,一代文豪郭沫若把其誉为“中国的左拉”,说道:古人称颂杜甫的诗为“诗史”,我是想称颂劼人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上海有些朋友在悼叹“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我党得这问题似乎可以消解了,似乎可以说,伟大的作品,中国巳经是有了的。</h3><h3> 同为成都人的文学大师巴金对李劼人也有很高的评价:只有李劼人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h3><h3>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对能够阅读并欣赏中国文学的人而言,鲁迅、李劼人、沈从文、高行健、李锐和其它许多作家的作品显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坛的”。</h3> <h3>  “大河三部曲”之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著作。</h3> <h3>  李劼人先生(1891.06——1962.12)</h3><h3> 360百科是这样介绍他的: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h3><h3> 从网上资料介绍得知:</h3><h3> 先生16岁时参加过辛亥革命时的四川“保路运动”。</h3><h3> 先后担任过《四川群报》主笔,群报被封后,改出“川报”,与著名实业家卢作孚曾是同事。</h3><h3> 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少年中国学会,特邀李劼人参加,并允其在成都建立了分会。</h3><h3> 到法国勤工俭学四年,翻泽了莫泊桑、福楼拜等人的小说。</h3><h3> 归国后办过报,当过大学教授,开过餐舘,办过实业,但最大的成就是1935年后陆续完成了“大河三部曲”,轰动一时,与沈从文、张爱玲齐名,是一位成就斐然,而又受到读者很高评价的文学家。先生生前笔耕不辍,不但是位一位勤奋而又作品多多的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翻译巨匠,各种著译作品达六百多万字。先生既未参加左联活动,也不是共产党员,从解放伊始,得到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一直到逝世前都在成都市付市长的任上。</h3> <h3>  李劼人生平事跡展展厅,是1998年为纪念李劫人先生诞辰108週年,而新修的建筑,初名“碧桃轩”,现为李劼人生平事跡展厅。展厅前有一幅对联,是成都籍的名作家流沙河怀着对先生崇敬的心意写成的:</h3><h3> 文如其人先生才算真善美</h3><h3> 言必有物后学免操假大空</h3><h3> 看到这幅对联的时候,想起了先生与流沙河关联的故事。1956年25岁的流沙河正值风华正茂,那年十月他从北京的中国作协培训返回成都,在火车上想起了百花齐放,当时泉思妙涌,写下了几首小诗,集结一起,名为《草木篇》。1957年1月1日四川的星星诗刊创刊,流沙河的诗作在创刊号上发表了。</h3><h3> 作品刚发表不到半个月,对《草木篇》的声讨就开始了,有的人认为这是和延安王实味写的“野百合花”异曲同工,很快这篇诗文上达最高层,毛主席不但见到了,而且在不同场合先后四次提到了《草木篇》。(流沙河成了反面教员,1958年被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对於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今后有着怎样的前程,流沙河夲人有一段回憶,摘录如下:</h3><h3> 反右那一年,时任成都市付市长的李劼人接受了川报记者的采访:他说《草木篇》算啥?中国文人都要写这类托物言志的诗嘛,但是,《草木篇》你可以写,但是你不要拿来发表嘛!你拿来发表就惹起麻烦,你们这么多人在批,硬把一个小青年当成一回事情在那里围剿,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你们把流沙河找来,我只要两个小时,就把他教育转来,让他去检讨。</h3><h3> 反右派运动过去了六十多年,当年看过草木篇,给予了好评的大多被划成了右派,被草木篇牵连的人全国应在万人以上,据说川籍文人周克芹、魏明伦就因此受到牵连。虽然时过景迁,但历史这一面镜子,把先生的为人照得一清二楚。</h3> <h3>  一九六二年与巴金的通信,谈及对“大河三部曲”中第三部“大波”的修改。</h3> <h3>  李劼人作品“大波”的手稿。</h3> <h3>  先生对於他的作品一直精益求精,对《大波》这部作品进行重写。先生的女儿李眉在《李劼人年谱》中有如下记述:</h3><h3> 1962年12月12日在四川省文联听报告,天极冷,受了“过堂风”,返家后感觉不适。午休后,仍伏案写作至夜半,《大波》第四节第五章写完……。先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今日共写三十一行,一千四百余字,哮喘发作,不能执笔。……</h3><h3> 先生那里知道,这是他与《大波》的最后接触,他想完成平生的宿愿,把《大波》写好,献给他热爱的中华民族。可是死神正在向他招手!</h3><h3> 13日晨送四川省人民医院救治,人已昏迷,医生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h3><h3> 15日从昏迷中醒来,向医生述说,《大波》尚有三十多万字未写完,希望能治愈。</h3><h3> 19日病情恶化,24日20时与世长辞。</h3> <h3>  原作为李劼人子女及亲友卧室的厢房,现在改造为陈列厅,展出先生生平的影像资料,和他收藏中的部份书画作品,以及手稿的仿写版。</h3><h3> 先生的社会角色多多,除了文学家、翻译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这些角色外,先生还是有名的收藏家。其藏品主要集中在字画和书籍上。1962年先生逝世后,所藏字画捐献国家,当时清点计1150件。以清代和民国的名家为主,书法作品则有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等人的真迹。画则有元代王渊设色花鸟图轴、顾复初的水墨山水等,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详细介绍。但先生收藏的初衷是一定要介绍的,先生有两方收藏印钤,一是《李劼人经眼》,一是《劼人暂藏于菱窠》,所有的藏品他都把它当作暂存,没有想过将这些藏品据为已有或传给子孙,他收藏这些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免遭损毁和散失,最终要献给国家,惠及大众。如此公心,在先生去世后,由其夫人和子女尊其遗愿捐给国家的古籍线装书即达1168部(16007册),好些书都可列为善夲。</h3><h3> 由于参观时过于匆忙,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些书法和绘图照片,没有来得及把名称和作者一一标出,只能说对不起了,好在以后回成都可以再去一次故居,把失误进行改正。</h3> <h3>  李鸿章真迹</h3> <h3>  李调元书作</h3> <h3>  康有为书作</h3> <h3>  曾国藩真迹</h3> <h3>  左宗棠真迹</h3> <h3>  李劼人先生雕塑后面的房屋,一楼是先生夫妇的卧室、客厅和餐厅,二楼是书房。</h3> <h3>  客厅</h3> <h3>  先生闲瑕时和孙儿、孙女在一起玩耍,享受天伦之乐。</h3> <h3>  李劼人和夫人楊淑珺</h3> <h3>  与儿子、儿媳及女儿、女婿合影。</h3> <h3>  餐厅</h3> <h3>  先生夫妇卧室</h3> <h3> 书房及藏书</h3> <h3>  书房的走廊,参观者可借书籍在此阅读。长期以来李劼人先生的作品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肯定。现在李劼人先生“大河三部曲”推出了新版,一些影视作家也改编了先生的部份作品,相信有一天先生的著作会走向全世界。</h3> <h3>  从故居出来,东门市井的一隅正在开展李劼人生平事迹展的宣传展示。</h3> <h3> 在东门市井的风景区再溜一圈。</h3> <h3>  参观了半天,走累了也该歇歇脚,看来东门市井是故居的有益补充,饿了,这儿有众多美食,渴了,喝一杯茶可以清心。像这样的打卡处,是可以多去几次的,每一次参观故居,都会有不少的收益,学无止境,更何况是自已景仰的前辈大师。</h3>

李劼人故居与东门市井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264.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