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的突围”是如何发生的。
01
“大写”的曾文正公
历史上的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官至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位极人臣。现代语境中的曾国藩,则因管理学、成功学、官场厚黑学而再次声名大噪,相关传记、家书集畅销不衰。
他是许多人的偶像。
青年毛泽东曾写下批注:“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哪怕后期批判,也承认他是“地主阶级中第一厉害的人物”。
梁启超是曾国潘的脑残粉,吹出的彩虹屁能让人脸红。他说曾国藩是“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又云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被蒋介石化用为了一对联:“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成为了对曾国藩最为人所知的评语。
然而这样震古烁今的人物,却又同时被评价为是钝拙的。左宗棠认为他笨、迂腐,学生李鸿章很委婉地批评他“儒缓”,也就是反应慢半拍。
仔细捋一捋曾国藩的生平,尤其是他三十岁之前念书考试做官的那一套流程,会发现他的确跟“天资聪颖”四字无关。
02
“小写”的朽木
曾国藩考秀才,从十七岁到二十三岁共考了七次,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考官对他的文章挺嫌弃,“文理太浅”。有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流传于他的老家,说曾国藩年少时背书,背不熟不睡觉,可苦了梁上小偷。到了半夜,小偷实在忍不了了,跳下来大骂他蠢材,把文章流利背诵一通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对自己的评价是“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且不论其中的谦矜成分,一个天赋极高之人,是不会出此妄自菲薄之语的,比如他的政敌左宗棠就才飞扬厉,直接自比诸葛亮。
二十八岁时,曾国藩中进士。从农耕之家一介布衣到京师翰林院,他先是度过了两年日日赴宴,日日玩乐的荒唐岁月,继而在三十岁时幡然醒悟,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此后十年,他终日勤勉,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四年内轮换四部侍郎——听上去很厉害,但他情商低,咄咄逼人,激进暴躁,上奏折批皇帝骂同僚,处处碰壁,处处不容,实际上是毫无布展,最后被皇帝随便用个名义下放冷藏了。
曾国藩四十岁时,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又过一年,太平军进犯湖南,曾国藩与太平军长达十二年的纠葛、他一生的大事业都自此发轫。四十三岁,洪秀全已定都南京一年,曾国藩组建湘军,操练许久,决心出击。
陆军水军各五千人自湘潭受检阅,而后浩浩荡荡夹湘而下。曾国藩自有涤荡一切、扫除一切的雄志,要“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为上下神祗雪被辱之憾。”他洞察全局,高屋建瓴,提出“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先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征九江、安庆,进而直取天(南)京。
可惜战略虽美好,真和太平军对上,却落了个被秒杀的下场,不仅折兵损将伤亡惨重,亲自出马督攻靖港也是大溃,太丢脸了,羞愧得去投水自尽——幸而被救起来了。
他不是什么惊才绝艳的将帅之才,败绩一箩筐,愣是靠着稳扎稳打才慢慢涤清了湖南湖北的态势,清廷大喜,命他讨贼。虽一生谦矜,但在此嘉许之下,一生经世之抱负近在眼前,曾国藩也难免自负了。他锐意远征,结果不必猜也能知道,又是出师不利。座船被毁,他决意壮烈殉国,却护卫拉了回来。
正如梁启超所言,曾国藩“终身在拂逆之中”,命运对他稍微展颜,随后便有雷霆降下,可谓喜怒无常得失难料。能打败太平天国,全靠“结硬寨,打呆仗”这六字笨方法,挖沟壕,守阵地,戒野战浪战,像最笨的猎手,一守就是一两年。十一年之后,曾国藩五十四岁了,他才围死了洪秀全,攻陷天京,平定内乱。
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曾国藩这本钱可谓薄如残纸——30岁耳鸣,35岁早衰,36岁就戴老花镜,还有严重的皮肤病。他贯彻着996的劳模精神,动不动因为工作量太大而吐血,高血压、胃病、牙痛、焦虑、失眠这种职业病更不必多言。
如此看来,被誉为“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不论是起始条件还是升级打怪的经历,都的确算得上糟糕。然而纵使如此,他仍是钟铭世勋,圣相威严,为晚清强续五十年国祚,成就了“内圣外王”的伟业。
为什么?
03
逆袭的“笨功夫”
所有人都想知道为什么。
毕竟,以如此平庸之姿成为“为将为相第一完人”,实在是让无数平凡的我们眼馋。
冯唐说曾国藩走过了一条从愤青到自我完善的路。正是这条路,让无数史学家、评论家、作家为之立传评析,也让无数读者为之踮脚张望,只想找到这条秘密的逆袭之路,好完成自己“平庸的突围”。
也正是在这种急切的张望中,出版市场始终没有冷遇过曾国藩。他所作的家书、日记、家训、奏折都有过惊人的销量,无数金句被流传、背诵,读者希望这些只言片语可以成为启迪自己的明灯良方。
要总结曾国藩的突围之路,其实很简单。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就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勤、刚、恒、诚,坚苦卓绝,如斯而已。这几乎便是对曾国藩成功之路提纲挈领式的总结了。
便说勤勉,他认为“勤则百弊皆除”,“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他多勤呢?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日日躬身自省,练字作论,笔耕不辍,留下的文字有两千万字以上。
又谈“诚”字,曾国藩极为厌恶官场阿谀虚言那一套,“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绐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他怀着天真的志愿,“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朝野芜杂纷乱,宦海晦暗不明,其勾心虚伪只比现代职场更甚,要践行这一原则,可想而知需要多么非人的坚定心志了。
他又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做事要下笨功夫,铢积寸累才能不留遗弊,这又是浅显的道理,但“笨人”难做,人人都想找捷径;他致事以恒,连读书都要一本一本读,一本未读完,绝不开始下一本——这又是难为当代人了。
知理易,行路难。
如果只看曾国藩这一些些金句摘录,其实不过是市面上流俗的成功学鸡汤罢了。
鸡汤好饮,炖一盅好汤却不是便宜功夫。
要学曾国藩,要以曾文正公所作所为为楷模,以完成这“庸人的突围”,非深入他生平、深入他所思所想所学所悟而不可得。
04
真正的“宝藏”
为曾国藩立传者众。
走过书架上一排排各色曾国藩传,有的读起来津津有味,细品却味精味十足,刺激好看有余,耐人寻味的隽永少了点;有的又过于浅白,只见其木不见其林,无建瓴之势,一书读完,小故事知道了十七八,却仍无法从深刻处真正读懂曾国藩。
萧一山的《曾国藩传》恐怕是这里面“年纪”最长的,成书于抗战期间。
萧一山是近代正史大家,二十多岁即撰写《清代通史》,被视为天才史学家,有“清史研究第一人”的盛名,却只为曾文正公一人作传。
彼时既为内忧外患的国难期间,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他下笔写曾国藩,有借曾国藩这样一个晚清中兴领袖之修身、治军、齐家、平天下之生平,以抒涤荡旧污之志的意思。
这部《曾国藩传》,便被奉为民国四大传记之一。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从结构体系看是另辟蹊径的。他舍细枝末节,直取核心紧要处——
家教何如?师承何如?志向何如?回溯其思想体系之渊源,拆解其慎独、敬恕之功夫,经纬其明体达用、内圣外王的经世之学,将曾国藩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京官为政、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和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重要经历深度记述,条分缕析,视野开阔。
对曾国藩的记述,放在清史中是应有之义,放在中国整个文化传承的背景下看,却是萧一山的创举,也是他的洞若观火之处。
对于当代人来说,读懂曾国藩、学习曾国藩似乎是很迫切的一件事。他的用人、识人、服人,他的管理智慧、治家智慧、修己智慧,就像是遗落在山下的九阳真经,藏于洞中的武穆遗书那般令人趋之若鹜。
然而,只知曾国藩之事功,只知他有关困勉、敬恕、修己治人的只言片语,即使每天耳提面命,也不过是一叶障目的偷懒之法,更是远远谈不上理解和效仿。
唯有在萧一山的笔下,我们才能看到曾国藩为什么会被称为儒家近代最后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为什么可以被称为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
也只有在他笔下,我们才能真正懂得这一场“庸人的突围”是如何发生的。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既知文正,那不妨,就此开始自己的突围吧。
《曾国藩传》 作者:萧一山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经典之作,奠定国内曾国藩研究基础.一本书写透曾国藩61年人生精进秘诀:成事需要大格局,做事才是硬道理。据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版精心编校,新增李鸿章审订之《曾国藩事略》。入选北京四中推荐阅读书单。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405.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