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崛起的国家逐渐走向衰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日本,甚至包括苏联,是因为他们都存在综合国力和潜力的瑕疵,这些瑕疵成了限制其最终超越英国或美国的根本原因。而现在印度具有全方位的优势。
比起日本、韩国,印度是我们最陌生的邻邦,我们将遥远的美国和欧洲视为追赶对象与竞争对手,但是很少人真正关注我们的印度邻居。
而随着本世纪印度经济的迅速崛起,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美国试图利用印度作为遏制中国的地缘政治棋子,印度也确实在经济层面对我国构成竞争优势。
经济层面的竞争是良性的,未必不是好事。中印两国人口占全世界的40%以上,体量庞大,均有广阔面积和巨大的市场前景。伴随着印度经济崛起,未来中国与印度的竞争不可避免,这也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印度这个国家给人的感觉经常是膨胀的自我意识,一方面印度还处于历史惯性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印度已经跨入“全球最有希望”的大型经济体,雄心勃勃的要成为“下一个中国”。
尼赫鲁说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为什么是印度?我们发现历史上崛起的国家逐渐走向衰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日本,甚至包括苏联,他们都存在综合国力和潜力的瑕疵,这些瑕疵成了限制了其最终超越英国或美国的根本原因。
而现在印度具有全方位的优势。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口红利、土地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文化影响力、国家生存环境、国家治理水平……都是发展的关键要素。
02:人口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与老龄化加速已成事实,按照目前的中印人口增速,用不了多少年,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可能易主。
2019年印度人口约13.9亿,目前印度每年增长的人口在1600万以上,死亡人数大约在八九百万,印度每年的新生儿要比中国多出一半。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5.3亿,而届时,中国的人口可能保持在14.5亿,印度将从比中国少一亿人口,转为比中国多一亿人口。
而最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结构优于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印度年龄结构图呈金字塔状,平均年龄只有26岁,而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则是38岁,日本人平均年龄近45岁。
目前印度的人口结构相当于中国90年代中期,仍在稳步增长并未到达拐点。在全球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印度人口优势是其在未来十年追赶其他经济体的根基。
印度人口中英语普及率也很高,有利于印度人在英语世界中谋生。每年印度有53万人移民,其中英语世界是重点移入国。英语能力强在国际舆论上也有益处,印度可以借助英语霸权而放大自己的声音,这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优势。
03:土地资源
中国的国土面积远远大于印度,但是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却远远超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印度的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在印度优越的气候条件下,几乎全国各地都可以实现一年两到三熟,印度一块耕地的粮食年产量是我国东北同样一块耕地的两到三倍。
印度的国土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修建基础设施比中国更容易方便,不需要像中国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那样,逢山开洞,逢水架桥,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要低很多。
印度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虽然目前受制于技术与治理水平,印度的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完善,遮蔽了这些优势。
而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印度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欧大陆中部,也具有连接亚洲东部与欧洲、非洲的天然优势。印度靠近中东,目前中国与东南亚的石油运输线都要经过印度附件的海洋,这一地区也是全球航运的必经之路。
04:经济、产业与技术实力
一、印度正处于经济崛起的黄金时代。
2014年,莫迪以“咆哮的雄狮”为标志推出“印度制造”计划,旨在让印度成为比肩中国的制造业强国。2015年,印度推出超级工程“国家太阳能计划”。2016年,推出“印度创业”计划。2017年,实施GST简化税改,推动市场统一。2019年,宣布“100万亿卢比”国家基建计划。2020年,推出2万亿卢比的PLI计划。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让印度经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成长。2015年,印度GDP突破2万亿美元,以8.0%的增速首次超过了中国。2016年,印度又以8.26%%的增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2018年后,印度成为全球前六大经济体。
中国在进入21世纪时,GDP只有1.21万亿美元,却在此后连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如果以中国的模型来看,印度已经迎来了经济腾飞的风口,即将进入一段长期、稳定的高增长区间。
且人均GDP较低的国家,未来更可能出现更高的GDP增速。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2019年印度人均GDP均值为1886美元,相当于中国2003-2007年平均水平,较低的人均GDP基数意味着,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未来印度仍有望保持较高的GDP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印度制造业低成本且具备后发优势。
在制造业方面,印度具有人口红利与低成本优势。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印度制造业成本仅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墨西哥、泰国要高。凭借低成本优势以及对外开放、发展基建等政策落地,印度成为全球部分制造业转移首选地点之一。
2018年印度在全球出口份额为1.7%,相当于中国90年代水平,新冠疫情后,印度出口额迅速增长,2021年突破4000亿美元。
印度产业发展不均衡,和中国先发展第二产业再发展第三产业不同,印度金融、IT、服务外包等第三产业更为发达,第二产业反而占比偏低。2014年莫迪政府首次提出“印度制造”的口号,并提出要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5%提升至25%。
在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工业化计划里,印度具有后发优势,可以跨越工业化的许多阶段,实现弯道超车到智能化时代。目前后发优势在数据上体现还不明显,很大程度是受基建设施和相关政治制度制约,影响了资源的调配和劳动力流动,随着印度加快对外开放、经济改革、扩大基建规模,后发优势有望显现。
第三、印度科技实力在部分领域位居前列。
在国际上,印度的科技实力虽然不是第一梯队,但从大排名来看,也位居前列。印度是全球第五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亚洲第一个探索火星的国家。在航天、军工、空间技术、生物科学等多个领域,印度实力强劲。
微软的前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下一个世纪印度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软件行业的巨头。”印度的确也是世界软件大国,其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外包行业都处于领先水平,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的硅谷。今天互联网科技界,印度裔CEO也越来越多,如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谷歌与Alphabet CEO桑达尔·皮查伊、诺基亚CEO拉吉夫·苏里、日本软银总裁尼科什·阿罗拉、Adobe公司CEO山塔努·纳拉延等,印裔高管在世界500强企业比比皆是。
05:军事实力
印度的阅兵曾被戏称为“万国博览会”,因为军事装备构成主要来自进口,自主研发的武器相对较少。但从最近几年的全球军事排名来看,不管是欧美的排名还是俄罗斯的排名,印度都处于第四位,超过欧洲众多强国。
印度拥有成体系的海军、陆军、空军力量,并且具有战略打击和核打击能力,是全球公开拥有核武器的九国之一、拥有洲际导弹的七国之一,且拥有两艘航空母舰。
而近些年,印度军费支出不断增高,已经成为世界军费第三高国家,按照印度的军事采购与发展计划,不久的将来,印度军力很可能会对巴基斯坦、甚至是整个南亚取得压倒性优势。
06、国际生存环境
比起中国,印度在西方国家中所受到的压力较小,来自西方国家的所有威胁、围堵与遏制几乎都集中在中国身上。印度在中、美、印、欧等大国博弈中,把趋利避害发挥到淋漓尽致。
除了1998年因核试验遭到大规模制裁以外,印度很少面临国际上主要大国对其封锁的情况。虽然与周围的国家外交关系并不算好,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和印度保持着平和的外交关系,美国与俄罗斯也一直为印度提供帮助。中印之间的历史渊源极易被利用成为应对中国的武器,也使得印度能够在多方拉拢中左右逢源。
印度在地缘政治中的位置也极其优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存在让印度北方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而南亚次大陆深深嵌入印度洋则让印度可以获得印度洋广袤的水体阻隔,东西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实力不够。身处南亚次大陆,印度的国家安全可以轻松保障。
07:国家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
新冠疫情期间,印度抗疫走向全面失控,让人不得不怀疑印度政府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
但这并不完全是印度国家治理能力不行的问题,事实上,印度制度有一定可取之处,印度创造性的民主制度,使其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参与"的普选理念。
但印度始终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领导,在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推行多党制与普选制,其民主制度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收效甚微。
印度在历史上经常是四分五裂的状态,宗教众多、邦国林立。今天的印度依然受神权思想的制约。印度教信仰及其所规定的历史悠久的种姓制度,是绑在印度身上的锁链。这些锁链存在了几千年,甚至连英国的两百年殖民都没有打破。
传统文化既可以是一个民族腾飞的翅膀,也可以是阻碍进步的锁链。如中世纪黑暗时期的欧洲人,如果没有宗教革命,很难从基督教的制约下发展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
如果印度能够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改革政治体制,普及基础设施与全民教育,发挥出印度独特的民主制度的优势,印度的工业化与现代化会更加顺畅迅速。
如果印度能够消除种姓制度与邦国分裂的残留影响,进行彻底的宗教改革,把人们注目的对象从命运转为现世,会有巨大的能量与生产力被解放出来。
08:中国应对之策
印度是未来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目前的南亚地区大国,且是军事实力强大的拥核国家,这种体量的国家未来如何发展主要取决于本身的治理水平,想从外部阻断印度发展很难实现,也不符合中国一贯的对外政策。与其担忧印度,不如聚焦于如何促进中国自身更好地发展。
第一、首先是良性竞争的定位。
中印边境地区的矛盾,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激化,战争带来的惨烈结果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与印度的未来竞争,应该定位于经济领域的良性竞争,以实现双赢为目标。
虽然从各个维度上来看,中国并不惧怕印度作为竞争对手,但相比于中国,印度也确实在许多方面有着值得学习的优势。
比如印度精英阶层的管理技术,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印度裔CEO占据外籍CEO首位,欧美很多一流的管理学院,已经把“印度效应”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化工和医药战场也是中印经济竞争的关键领域,印度的化工产业比中国起步要早很多,目前是世界第六大化学品生产国和亚洲第三大化学品生产国。医药方面,在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印度仿制药可达到欧美原有药效的99%,美国市场仿制药处方量排名前20的制药企业当中,就有9家来自印度。中国在这些领域完全可以与印度通过良性竞争取得共赢与发展。
第二、必须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
台湾地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芯片制造领域也拥有世界极高的市场份额。而为了防止重要技术人才流向中国大陆,台湾以强力行政手段阻止岛内半导体人才“登陆”。不仅要求人力资源公司删除了所有为中国大陆招聘员工的职位清单,同时严重裁罚涉及到“集成电路”、“半导体”或“IC”等台湾关键产业的招聘信息。
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时,一部分限制措施也是从压制中美科技交流合作、限制高技术领域对华出口、炒作“中国科技窃密”等防止高科技核心技术流失行为入手。
中国如今已经逐渐摆脱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现状,正在向产业链核心环节转型,而印度是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部分技术的转移与流失。
中国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优势,防止优势丧失是重中之重,低毛利的产品生产可以有所转移,但高端的、有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必须留在国内。
第三、必须防止产业链的体系化转移。
中国制造最大的优势是全产业链。如果没有全产业链优势,那么无论出口多少,进口也不得不随之变化,而中国拥有最全面的工业体系与产业链。
以印度最具优势的产业医药制剂为例,印度有超过60%的制剂全都销往海外,其中40%销往美国;印度77%的制药企业从事试剂生产,但有近80%的API以及中间体进口全都来自于中国。如果将印度看成是一个全球大药房,那么中国就是这个药房生产的化工厂。
印度的工业体系不并不完善,所以才会出现在印度抵制中国制造两年后,中印贸易额却增长43%,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的神奇现象。
产业转移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低端产业转移印度并不会过多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只要产业链没有体系化转移出去,迁移至东南亚国家的企业还是需要从我国进口零部件、原材料,中国依然可以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不可替代性。
往期精选
中国的下一个华为:比亚迪
总书记为什么要去香港——这一仗赢得太漂亮
美国高校全球第一,为什么在产业上输给中国
经过团队数月的研究整理,时代伯乐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方面的自身经验和深度研究汇集成刊,并于6月28日起在本公众号发布系列深度观点文章,相信对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欢迎关注、交流。
如想获取完整电子版《时代伯乐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专刊》,可联系公众号下方微信。
关于时代伯乐>>
时代伯乐以强盛中国产业为使命,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投资机构,在ICT、医疗健康和新消费等领域,取得优良的投资业绩和诸多成功案例。
我们是地方政府产业升级专家能够成体系、成建制搬迁项目,打造现代产业园,是多地政府的招商大使;我们是上市公司产业投资专家,能够量身定制产业基金,实现生态圈发展,大幅度提升市值,与我们合作的机构没有任何一家遭受商誉减值之苦;我们拥有独特的产业研究院,深耕30多个子行业的研究,为客户提供深度产业规划和战略研究服务。我们投资业绩优良,多年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证券报金牛奖”、“中国最佳IPO表现投资机构TOP10”、“中国最佳回报股权投资机构前10强”、“中国最佳中资创投机构TOP30”、“中国最佳PE基金”、“年度影响力VC投资机构TOP30”、“全球最具潜力投资机构”、“全球最具潜力基金”等。
获取刊物或商务合作,请与我们联系:
手机(微信):15818789968
邮箱:pr@timesbole.cn
公众号:Timesbo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