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系统  行业  参数  教师  中国  机械  设备  基金 

曾国藩的“五虎上将”,其中三个是湖南人

   日期:2024-12-26     移动:http://mip.tpjde.com/quote/6571.html

曾国藩的“五虎上将”

曾国藩的“五虎上将”,其中三个是湖南人

作者丨刘绪义

世人都知道三国时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却不知晚清曾国藩手下亦有五虎上将。曾国藩本人并非军事人才,他自言自己“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到后来他都发现一条规律,凡属是他本人亲自指挥的,这一仗必败无疑,以至于弄到后来他都不敢上前线,生怕自己在前线会给部下带来厄运。曾国藩于军事上的成功,全凭手下五虎上将攻城略地,以少胜多,积数年时间将太平天国之迷梦粉碎殆尽。

那么,曾国藩的五虎上将都是谁呢?谁又是最能打仗的将领呢?

五虎上将之首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曾国藩第三个弟弟,因在族中排行老九,故称九弟,人称九帅。1856年起独领一军,是年,因其兄曾国藩受困江西,情势十分危急,他在家乡招募了三千湘军,赴援江西吉安,对太平军作战,称吉字营,成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连陷安福等地,进围吉安。太平军凭险死守,等待援兵。初出茅庐的老九遇上了一场攻坚战。但他并没有丧气,而是采取挖壕筑垒的战略,实行长围久困之策。以后攻安庆,陷天京,曾国荃都如法炮制,因此获得“曾铁桶”的外号。曾国藩也将九弟视为心腹,格外倚重,老九也不负兄长的厚望,作战勇猛,攻无不克。

攻下吉安后,老九又率湘军五千余人援剿景德镇。《清史稿》载:“时诸军与贼相持数月,莫肯先进。国荃至,乃合力败援贼于浮梁南。三战皆捷,火镇市,追歼贼及半,克浮梁,擢道员。江西肃清。”

1860年5月老九又率湘军围攻安庆,历时一年又四个月,于1861年9月攻陷安庆。

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老九准备攻取安庆时,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达9年之久。

曾国荃以区区湘军8000人进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也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一时间,交战双方全力以赴,安庆的争夺成了关系着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军力消长的决战。驻在长江南岸距安庆几十里远的东流的曾国藩,都可清晰地听到交战的火炮轰鸣声,可见战斗的激烈。

1860年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互相配合,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8000官兵全部被杀。此战的激烈、残酷,超过了湘军以往参加的任何战斗,一月内,仅在集贤关内外,太平军死亡一万多人。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用地道填埋炸药轰倒安庆北门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城内太平军由于饥饿,已拿不动刀枪,无力抵抗,主将叶芸来等16000余官兵投降。安庆的陷落,为进攻天京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清廷以曾国荃“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穿黄马褂。

1862年老九授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于同年5月开始率湘军围攻南京。1863年擢升浙江巡抚。

老九领命之后率军急进,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等地,直逼天京城,于1862年5月31日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使军队处于孤立突出的险境。曾国藩替他担心不已,写信劝他暂时后退,以求稳妥之策。但是曾国荃却认为:“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丝毫没有退兵的念头。曾国藩准备派李鸿章部前去援助,也遭到他的拒绝。他开始在天京城外深挖壕沟,广筑防御工事,并结合水师,全力出击,靠2万军队击退了号称20万的太平军援部。曾国藩见他打了胜仗,又赶快劝其趁好即收,撤兵天京,以保全功业。此时已觉胜券在握的曾国荃力排众议,说:“贼(指太平军)以全力突围是其故技,向公(向荣)、和公(和春)正以退致挫,今若蹈其覆辙,贼且长驱西上,何芜湖之能保?况贼乌合无纪律,岂可见其众而自怯?”他还谢绝了白齐文指挥下的“常胜军”的支援。

是时江南流行瘟疫,曾国荃军中也开始蔓延,湘军元气大伤。1863年能够连战连捷,几年夺下天京城外所有的战略据点,都是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战绩”。到了1864年2月,老九已将天京合围,7月19日午后,曾国荃的心腹李臣典点燃埋在天京城墙下面的三万斤火药,一时间“但闻地中隐隐若雷声,约一点钟之久。忽闻霹雳砰訇,如天崩地坼之声”。南京之战,历时两年又两月,于1864年7月攻陷南京。

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老九获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在平定太平军的战争中,老九在九年间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曾国藩称他为“福将”。太平军中号称能征善战的名将几乎都成了他手下败将,他于江西败石达开,擒贼首李雅凤,于安庆败陈玉成,于雨花台败李秀成、李世贤合二十万人,苦战四十余日。论战功,曾国荃理应排为五虎上将之首。

老九死在两江总督任上,李鸿章送挽联称他:“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清人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称他“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五虎上将之亚军鲍超

鲍超(1828—1886)是四川奉节(今属重庆)人,字春亭,后改春霆。武夫出身,不识字,在书生带兵的湘军将领中,鲍超是一个异数。鲍超1854年加入湘军水师为哨官,后升营官,在湖南岳州(今岳阳)至江西湖口段长江屡战太平军水师。

1856年奉命招募陆勇3300人,号称霆军,自此由水转陆,成为湘军中最凶悍的一支,为曾国藩等所倚重。1857年,鲍超率湘军阻击太平军陈玉成部于鄂东黄梅、广济等地,一战成名,而且每战皆有进无退。

1860年春,在与太平军陈玉成部作战中,以空心方阵、连环枪法,拼死攻占安徽太湖。后随曾国藩进驻皖南,所部增至6000人。10月,太平军开始第二次西征,皖南祁门曾国藩大营告急,鲍超率所部由休宁冒死往救。

1862年春,鲍超由赣北入皖南,占宁国,积极配合湘军曾国荃部进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升浙江提督,所部扩编到1.3万余人。

1863年5月,鲍超督师再入皖北,连占巢县、含山、和州等地,使太平军“进北攻南”以救天京的计划落空。

1864年夏,因湘军合围天京,外围各路太平军纷纷入赣,鲍超奉命援江西。8月后,以前后夹击、包抄分割的战法连败太平军汪海洋部于抚州,并迫降陈炳文部太平军6万余人。

鲍超在湘军将领中参战时间最长,参加战役最多,前后共有500场以上战役,几乎每一仗都有他的身影,身被伤108处,赐号“壮勇巴图鲁”。

鲍超在曾国藩心目中可以与张飞相提并论。特别是湘军前期,曾国藩处境最为困难的时候,鲍超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如1856年12月,鲍超奉命攻打小池口,乘夜色率军急攻。被滚木击伤左臂,仍指挥进攻更猛,又被击伤右腿,犹不退,后头顶被铅弹击中,鲜血迸流,被救回后休克数日。1857年1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攻占黄梅,各路清军相继挫败。唯独鲍超霆字营独挡太平军,死力相争。历6个月,最终使太平军败走,鲍超因功升总兵。同年12月,鲍超又与老对手陈玉成再战于太湖,相持25日取胜。

在时人眼里,鲍超和另外一个清军将领多隆阿齐名,人称“多龙超虎”。在曾国藩五虎上将中毫无疑问排在前列。

五虎上将之三彭玉麟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湖南衡阳人。

在湘军将领中,彭玉麟是湘军水师统领。论水师的作用,其实丝毫不亚于陆师,但中国传统重陆不重水,故而让彭屈居第三。

彭玉麟位列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也是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

彭玉麟也是早期加盟湘军的重要将领。1853年冬天,彭玉麟受曾国藩之邀,加入湘军,在衡阳与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制船制营制章程。

在1854年的湘潭战役中,彭玉麟、杨载福等率水师五营在湘潭大败太平军水营。彭采取顺风纵火之策,将太平军船只焚烧殆尽,湘军完胜。

在接下来的岳阳战役中,曾国藩命褚汝航、夏銮、彭玉麟、杨载福率领湘军水师四营两千人为先锋,攻打岳阳,大败太平军水营。太平天国悍将曾天养率船三四百艘,配合陆师,反攻湘军。陆路失利,水路则湘军水师取胜。后太平军韦俊等部反攻岳州,陈辉龙、褚汝航、夏銮等率湘军水师下驶抵御,轻敌中伏。陈辉龙、褚汝航、夏銮先后受伤落水身亡。彭玉麟、杨载福驾驶舢板,奋力作战,韦俊等部方才退去。彭玉麟在岳州之战亲点大炮,立毁太平军战船。

在接下来的田家镇战役中,彭玉麟、杨载福冒险至长江南岸与塔齐布、罗泽南商定,于次日水陆齐攻田家镇铁链,分船为四队。湘军水师孙昌凯等驾驶快船直达横江铁链前,将铁链烧红后,用大斧斫断。彭玉麟率舢板船猛攻太平军炮船,然后纵火而上,将太平军水营四千多艘战船全部烧毁。次日,太平军自焚营垒,弃田家镇,东退黄梅。湘军乘胜追击,彭玉麟部进至九江府江面。

咸丰五年,武汉第三次失陷,胡林翼、彭玉麟率部水陆齐进,攻打蔡甸。彭玉麟督率湘军水师猛扑汉口,烧毁太平军船只三百余艘,收复汉口。

次年,彭玉麟因伤回衡阳养病。曾国藩自九江回驻南康大营,札调彭玉麟前来江西统领内湖水师。彭玉麟伪装成游学乞食者,敝衣徒步七百里,到达南昌。

1857年10月25日,湖口战役打响。彭玉麟率湘军内湖水师分三队依次冲突出湖,杨载福率湘军外江水师至湖口,发炮声援。湘军内湖水师和外江水师时隔两年半后,重新会合。湘军攻克湖口及对岸梅家洲。

1858年5月19日,彭玉麟、杨载福率湘军水师配合湘军陆师李续宾部,攻克九江府城。

1860年6月21日,彭玉麟、杨载福率湘军水师,督陆师攻克安庆外围重镇枞阳。10月26日,攻克江西都昌县。

1862年5月18日,彭玉麟率湘军水师,配合曾国荃部陆师,攻克安徽太平府。5月19日,曾国荃、彭玉麟率部水陆齐进,攻克长江天险金柱关。5月30日攻陷江宁头关。曾国荃驻师城南雨花台,彭玉麟率湘军水师,进抵江宁护城河口。

1863年彭玉麟、杨岳斌率领湘军水师,进袭江浦,攻克天险九洑洲。从此以后,湘军水师往来江宁上下,再无阻碍。11月12日,彭玉麟、鲍超率部水陆齐进,攻陷江苏高淳县。17日攻克要隘高淳县东坝镇。22日攻克江苏省溧水县。至此,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所有物资补给线全部被切断。

可以说,如果没有湘军水师,陆师取胜的可能性很小,但彭玉麟从不居功,史称其书生从戎,胆气过于宿将,激昂慷慨,有烈士风。若论天下英雄,当数彭玉麟、李鸿章,曾国藩还称其“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活人心”。

胡林翼评价他忠勇冠军,胆识沉毅。左宗棠称“论治军之严肃,彭视杨(载福)为优”。说他“出处进退缓急,罔不心安理得,求之古大臣中,尚不多见,何论今人?”“劾治多人,严正之概,谋虑之忠,足式百僚。”

李鸿章挽彭玉麟联:

不荣官府,不乐室家,百战功高,此身终以江湖老;

无忝史书,无惭庙食,千秋名在,余事犹能诗画传。

张之洞称他“加官不拜,久骑湖上之驴;奉诏即行,誓翦海中之鳄”。“神州贯长江,其南际涨海。江海幸息浪,砥柱今安在。”“五年前瘴海同袍,艰危竟奠重溟浪;二千里长江如镜,扫荡难忘百战人。”

彭玉麟在剿灭了太平天国后,一心扑在清军长江水师的建设中,为清军这支水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后来长江水师被李鸿章全盘接收,成为北洋水师最主要力量。

那么,五虎上将中为什么没有杨岳斌?李鸿章甚至认为“杨(岳斌)心细胆略均在彭上,肃清长江实伊之功,用之江海较宜”。1857年曾国藩回乡丁忧,他命杨岳斌总领水师,彭副之。但《清史稿》列彭玉麟于杨岳斌之上。原因在于“岳斌后为朝旨强促西征,用违其才,偾事损望。玉麟终身不任官职,巡阅长江,为国家纾东顾之忧。其疏论古人晚节之失,由于不能自藏其短,且惜朝廷不善全其长,洵至言也”。杨岳斌于湘军东征后期调任西北,离开了他熟悉的水师,改带陆军,因而称“用违其才”,受到他人非议。

五虎上将之四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渐甫(子黻),号少荃,谥文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侯。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嫡传弟子,“门生长”,他在1844年顺天府乡试中第84名举人,接受曾国藩辅导。1845年,受业于曾国藩。1853年,随同吕贤基回安徽办理团练,失败后,于1858年12月赴江西,入曾国藩幕。可以说,他是中途加入湘军的,而且刚开始主要作为幕僚,辅佐曾国藩。1860年,李鸿章开始统带淮扬水师。

1862年,李鸿章奉曾国藩命编练淮勇五营。3月署理江苏巡抚,12月转为实授,奉命开赴长江下游上海。

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外国军队对淮军不以为然,“皆笑指为丐”。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此后,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淮军的壮大,解除了曾国藩的后顾之忧。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州、常州的战役。经过与前来平叛的太平军反复激战,淮军最终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制订了三路进军计划,中路程学启统率,由昆山直趋苏州;北路李鹤章、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则下攻吴江、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增援的道路。

1863年7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自天京往援,与北路淮军大战于无锡大桥角,胜之。苏州太平军守将纳王郜永宽等杀死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开城投降。淮军入城后,太平军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愿剃发解除武装,而是索要官衔及编制。为此,李鸿章采纳程学启的建议,诱杀了八降将,并遣散余众。苏州杀降,尽管引起常胜军首领戈登的不满,一度闹得不可开交,但就李鸿章来说,毕竟消除了“变生肘腋”的隐患。

1864年3月,李鸿章率领淮军各部攻入常州,赏骑都尉世职。淮军节节胜利。1864年攻克常州,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被捕杀。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

在南京战役中,曾国藩和清廷都要求李鸿章助攻,但李鸿章为了保曾国荃独赏其功,一面在苏、常按兵不动,一面掉头南下攻入浙江,结果惹恼了左宗棠,左上奏朝廷,告李鸿章“越境掠功”。

在湘军作战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论战功与作战英勇,李可与老九、鲍超并列,但李鸿章更多的倚重洋枪洋炮。

太平天国平定以后,李鸿章于1867年扑杀了东捻军,于1868年绞杀西捻军,慈禧称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五虎上将之五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字季高,号湘上农人,自称“今亮”。因科场失意,三次会试不中,太平天国进攻长沙时,应招入湖南巡抚做幕僚。

1852年,在左宗棠的参赞下,太平军三个月未能攻下长沙,撤围而去,一向有“纸糊的长沙”之称的湖南省会长沙也因此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唯一没有被攻下的城市。左宗棠的一生功业由此开端,但值得指出的是,此时的左宗棠毕竟只是一幕后策划者,并非实际的军事将领。

此后,左宗棠主要作为湘军后援如接济军饷之类的角色在湖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长时间并未亲身参与对太平军作战。

当时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但是,这只是有人为了保左宗棠不被朝廷惩罚而放出的舆论而已。因长沙劣幕事件,左宗棠在湖南无法立足,只好出走。经胡林翼之劝,左宗棠加入曾国藩幕僚。在曾国藩的保举下,左宗棠开始襄办军务。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奉曾国藩之命,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浙江告急,曾国藩保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救援杭州。1862年,左宗棠借助法军和英军的力量,组成“常捷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左宗棠排湘军五虎上将之末,有人可能不服。但事实如此,第一,左宗棠碰到的对手较弱,无论是在浙江战事还是在新疆战事中,左宗棠所碰到的对手都不如其他湘军将领所遇之强敌,特别是在新疆,很多人囿于民族主义或爱国情怀,将左宗棠的能力无限夸张,但其实,新疆战事,左宗棠的对手只是一个叛乱分子,俄罗斯本在欧洲吃了败阵,无心参与新疆事务,左公也并未与俄交战。浙江战事也一样。

太平军在浙江的力量主要是侍王李世贤统领的以金华为据点的30余万太平军,实力远不如南京和苏常等地的太平军,左宗棠等人与其开展了长达两年半以上的全省征战;但是直到天京已经陷落,浙江战事仍在顽疲持续。一向以天下奇才自诩的左宗棠直到1864年3月才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而且,左宗棠攻下杭州,并未使太平军李世贤部全歼,李世贤率部离浙赴皖,就连湖州也尚由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坚守,若不是李鸿章克复苏常后进兵浙江相助,浙江战事还可能僵持一段时间。后左宗棠又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左宗棠才将李世贤等攻破于广东嘉应州。左宗棠克复浙江固然有功,得封一等恪靖伯。但其实并没有世人所传说的那么神,若不是考虑左宗棠平定新疆之功,在曾国藩五虎上将中尚不能入围,应让位于杨岳斌。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571.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