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系统  行业  参数  教师  中国  机械  设备  基金 

【原】曾国藩与左宗棠相爱相杀,信中这句话,暴露出二人断交的必然性!

   日期:2024-12-27     移动:http://mip.tpjde.com/quote/6724.html

咸丰七年二月初四,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病逝。此时正值湘军与太平军在江西的战局陷入僵持阶段,已两年无甚进展。曾国藩因此受到咸丰皇帝和江西官民的压力,难进难退。父亲的死让心力憔悴的曾国藩如获大赦,还未向咸丰上奏请假,就先行私自回家丁忧守制。

【原】曾国藩与左宗棠相爱相杀,信中这句话,暴露出二人断交的必然性!

这种行为让咸丰皇帝非常震怒,却也准了曾国藩三个月假期。同时间湖南江西官场和朝堂,都对曾国藩这种行为大加批评指责,其中落井下石、不依不饶的典范,乃是昔日“好友”左宗棠。哪得知,这竟成了曾、左断交的导火索。

曾国藩与左宗棠在第一次见面时,二人的书信就已经显露出各自对彼此的印象。曾国藩为母丁忧期间收到咸丰诏命去长沙办团练,此时曾国藩还是光杆司令,全部家当也只有一封皇帝的“委任状”而已,无任何实权,无任何资助。

京官儿不如“现管”,曾国藩虽是二品高官,但其根基远在京城,想到地方行事,只能找一些地方帮手大力配合,如无人鼎力相助,无职无权的曾国藩在长沙将寸步难行。

曾国藩早就听闻左宗棠“湖南诸葛亮”的大名,所以想拜见这位说话比巡抚还管用的“幕僚师爷”,试想如有此人相助,日后在湖南行事必定会顺利许多。

奈何“今亮”左宗棠自视甚高,对曾国藩这位京城来的二品官,一点不放在眼里。与曾国藩会面时,做足了架子,拿出一位主人姿态,滔滔不绝讲解着湖南长沙的军事防务,甚至把主子湖南巡抚张亮基给晒在一边儿,像是左宗棠的“小跟班儿”。

连巡抚都插不上话,曾国藩更只有侧耳倾听的份儿。曾国藩看出左宗棠头脑清晰,思路开阔,对军务谋划极有远见,所以对左宗棠傲慢的态度并不责怪,反而愈加欣赏。

但左宗棠到对曾国藩却是另一种态度,他见自己的一番言论“惊”的曾国藩无话可说,便觉曾国藩愚钝,才具稍欠。但也产生了一点好印象,那就是曾国藩跟其他官员不一样,没有“大僚尊贵之习”,这让恃才傲物的左宗棠看起来极为顺眼。

说到底,左宗棠是有着极强自尊、自负、也非常自卑的人,这多面的性格跟左宗棠早年的经历有关。左宗棠十五岁中秀才,被称为“天才少年”;十八岁时因才气逼人,得到布政使贺长龄的青睐,日常谈诗论道,交游宴饮。这让左宗棠年少时非常自负,对未来充满希望,世上有几人在十八岁时就能让副省长“以国士相待”呢?

左宗棠二三十岁时更是得到了两江总督陶澍的接待,陶澍以为奇才,林则徐也闻名邀请宴谈。到后来太平军起兵,湖南巡抚张亮基请左宗棠出山做幕僚,虽是幕僚却委以全省军务,掌握真正的实权,而张亮基自己则成了摆设,这在当时的湖南官场,是人尽皆知的事。

左宗棠的才华同时折服多位高官,这些经历让其自恃高才,但却因为“学历低”“无功名”导致自己极其自卑。左宗棠十五中秀才,二十中举人,而此时的曾国藩还没考上秀才,考上秀才的那一年已经二十三岁,做了秀才之后,望了望四周的同班同学,他见到了自己那考了十六次秀才的老爹曾麟书,竟无语凝噎。

左宗棠二十中举后,意气风发,自觉进士之名唾手可得,谁知会试三次都不曾上榜,这让左宗棠心灰意冷,发誓绝不再考,这事也成了左宗棠心一个心结,导致他每看到比自己官位大的人,都不自觉去衡量彼此的才华。

他看到那些学历比他高,官位比他大但没他有才华的人,常愤愤不平,恶语相讥。这种“过激行为”,其实是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由早年经历和中年现实的落差导致。

当左宗棠看到曾国藩很“谦虚”,心里舒服至极,决定帮他一把。但是他对曾国藩的看法,一直是带有主观偏见的。

其人正派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

曾国藩深知左宗棠自尊心极强,对朝堂之事颇有微词。虽然内心对左宗棠的这些言辞不满,但并不会表露出来,毕竟完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想用左宗棠的才,就得接受他的怪。

于是,这“良好”的合作关系就以曾国藩无限度忍让左宗棠趾高气昂,甚至是指手画脚和训诫为基础展开了。

左宗棠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是这样描述这段合作关系的:

涤公才短,麾下又无勤恳有条理之人,前自岳州归后,弟无三日不过其军絮聒之,伊却肯听话,所以诸事尚有几分。

左宗棠说曾国藩“才短”,手下又没什么人才,所以他从岳州回来后,几乎天天去替曾国藩打理军务,也就是因为曾国藩肯听话,才能做出几分成绩。

左宗棠傲慢,正如其才名一样远扬。这种人锋芒毕露,事必要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天下唯不可缺自己。曾国藩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每次给左宗棠写信,必对比自己小一岁的左宗棠恭敬称“兄”,这种行为让曾、左二人“蜜月期”维持的更久了一些。

曾国藩对左宗棠一直是尊敬的,无论出于表里,他都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才来帮自己组建湘军,处理一些棘手的军务。但是左宗棠看曾国藩态度却是多变,他看重曾国藩的正直、担当,却对其才华不以为然,认为其无才,虽愿意协助曾国藩,却常因朋友面子协助曾国藩。

后来张亮基调离湖南,左宗棠也只能归隐。曾国藩在失去两大帮手之后,被湖南官场排挤到衡州。曾国藩又成了光杆司令,来到衡州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左宗棠出山担任“顾问”。曾国藩说:弟才智不及兄,还请兄来帮我练兵,至于其余事物,全由兄自己安排。

但是左宗棠并不愿辅佐曾国藩,因为这让左宗棠觉得没有成就感。左宗棠在湖南时帮助曾国藩,是因为初次见到曾国藩,被其正直和谦虚打动,但是曾国藩行事“儒缓”,让左宗棠看了气不打一处来,非常着急,认为曾国藩没有“将略”,所以不但没有答应曾国藩的请求,反而讽刺了一番。

涤公正人,其将略未知如何?弟以刚拙之性,疏浅之识,万无以仰赞高深。

左宗棠对朋友说:我也不知道他哪里有什么将略,所以我这等才疏学浅的人,就不敢高攀了。

紧接着,左宗棠就出山做了湖南新巡抚骆秉章的参谋。

左宗棠虽恃才傲物,但是对别人的品性极为看重。虽然看不上曾国藩的才,但是对曾国藩的血性还是比较欣赏。曾国藩在咸丰四年被太平军挫败,导致投水自杀,左宗棠闻讯后也是赶过去好言相劝,晓之以国事,动之以民情,才让曾国藩重拾信心。

后来曾国藩收复武汉名声大噪,又重新回到湖南办公,这时的左宗棠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又发生了以前相似的一幕,左宗棠时常嗔怒曾国藩“儒缓”不可教,而且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左宗棠心中毫无“将略”的曾国藩,居然收复武汉获赐黄马褂,这让左宗棠心理极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并不是出于对功勋的嫉妒,而是打内心里觉得曾国藩不如自己,却取得了比自己好的成绩,所以需要在别的事务上体现自己“强”的一面。这就跟小两口生活一样,如果女方能力很强,男方又极有自尊,则会把这种压倒性欲望转嫁到床上。

曾国藩有无限的包容和忍让,虽然时常在别人耳朵里听到左宗棠对自己的恶评,甚至从左宗棠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也亲眼得见讥讽之词,但曾国藩并没有言语反击,也没有表露任何不满,毕竟他需要左宗棠的才华,受人之长就要纳人之短。

也就是说,等曾国藩不需要左宗棠的时候,便不需忍让了。曾左二人断交的直接原因就是曾国藩在江西苦战两年毫无进展,想借为父亲丁忧一事,退到后方稍作喘息,希望能从局外破局。

左宗棠看了曾国藩这般举动,以为曾国藩是“逃避”,所以对曾国藩横加讥讽,甚至说曾国藩带兵有误云云。曾国藩此时心力憔悴,压力之大已经需要借口为父丁忧来缓解,哪还有什么心情去顾忌左宗棠的感受?即便是左宗棠有才,也解不了他的困境,所以干脆对左宗棠理都不理。

左宗棠是出了名的“嘴炮王”,虽然跟曾国藩关系不好,但与脾气相投的曾国荃关系不错。这段时间,曾、左虽未明言“绝交”,但左宗棠也给诸多人写过抱怨的信札,无一不是在说曾国藩差的。

左宗棠的朋友,自然不乏曾国藩的朋友,所以往来之间,二人对比就出来了。

我帮你,但是我拿你找快感。

你帮不了我的时候,我也不用再奉承你。

二人就以此状态过了一年。直至曾国藩丁忧结束再度出山,心理上已经发生巨大转变,从以前利用关系到如今真正做到“宽恕待人”,自然也对左宗棠也另眼相待。毕竟在家守制这一年,对战略有了新的设想,且前方战局已经得到缓解。而左宗棠对未来的湘军来说,又是一枚必不可少的人才,于是曾国藩开始主动抛出橄榄枝,期望和好。

左宗棠在曾国藩音信全无后一年后受到请求和好的信,自然不会怠慢,所以也回信一封表露自己的内心状态。

不奉音敬者一年,疑老兄之绝我也,且思且悲,且负气以相持。

一年没信儿,还以为老兄跟我绝交了,虽然想想很后悔,但是一直跟你赌气。

说到底,还是自尊惹的祸。

曾、左二人,在性格上正好相对,二人都正直刚强,但曾能容人,处处以大局着想,为了结果不惜一切代价。左自卑自负,遇事必吐而后快,处处需高人一头才掩盖自己的出身卑微。这两种类型的人如真能在一起共事,相爱相杀而不散,那一定是“各取所需”,有着各自的小算盘,或者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生活中,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在一起共事,总有一个人需要妥协,这样才能长久,就像曾国藩所做的:受人之长,纳人之短。

本文地址:http://www.tpjde.com/quote/6724.html    推平第 http://www.tpjde.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