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落地以来,非学科类培训迅速崛起,成为教培市场的新宠。
这一转变,不仅顺应了政策导向,也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新动向。
众多培训行业的老面孔,如好未来、新东方等,纷纷在非学科赛道上加大布局力度,以期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站稳脚跟。
好未来旗下的学而思素养,在“双减”后宣布完全剥离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全面转型至非学科类培训和教育科技领域。
新东方也不甘落,于2023年成立了儿童素养智学推广管理中心,专注于中小学非学科类培训,课程覆盖编程、机器人、美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彰显了其转型的决心。
从财报数据来看,头部企业的转型成效显著。
好未来公布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本季度营收达到4.14亿美元,实现了连续第五个季度的营收增长,平均增速高达46.7%。
新东方2025财年第一财季的报告也表明,教育新业务在本季度维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营收同比增长49.8%。其中,非学科类辅导业务在近60个城市广泛开展,本财季报名人数达到了约48.4万人次。
此外,高途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也显示,非学科类培训业务首次贡献了营收的20%以上,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尽管该意见对义务教育及学科培训的限制依然严格,但其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的表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
暑假期间,随着学科类培训的禁令生效,家长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非学科类培训领域。
在众多非学科类培训项目中,体育类培训备受家长们的青睐。
特别是随着各地对学生身体素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考试制度的改革,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北京为例,自2021年底将中考体育总分提升至70分后,体育培训项目迅速升温。
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多家机构不仅开设了传统的趣味搏击、散打、一对一格斗等课程,还新增了体适能课程,主打耐力和爆发力训练。
与此同时,科技类培训也成为了非学科类培训中的另一大热门。
在北京海淀的商圈内,多家少儿编程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家机构都推出了涵盖了程序设计、机器人编程、科学实验、思维逻辑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体系。
从2—4岁通过积木、乐高等构建空间思维,到4—5岁进行编程启蒙,再到6—7岁开始利用Scratch编程语言进行项目开发,直至8—16岁接触Python、C++等编程语言,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链。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数量也在持续攀升。
以江苏省为例,今年1月到7月,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中,科技类和体育类的数量分别增长了45%和15%以上。
不过,虽然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如火如荼,但绝大多数机构的业绩增长仍与升学刚需密不可分。
例如,学而思素养校区的剑桥英语类全线产品都爆满,报名需要排队等待“插班”。
此外,一些编程机构也通过提供能够训练文本理解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增强英语阅读能力的课程,以吸引家长和学生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市场的热度不减,但传统的校外兴趣班却正在经历一场“瘦身”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后短暂繁荣涨的机构,因市场竞争加剧和政策调整,正逐步淡出市场。
与此同时,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观念也在转变。
许多家长计划削减非必要的兴趣班开支,让孩子更专注于学科能力提升,这进一步加剧了校外兴趣班的瘦身趋势。
因此,对于新机构而言,想要入局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并非易事。
教育专家葛文伟指出,当前培训市场头部机构已完成转型,稳占刚需市场,而大量腰部机构则分散满足剩余弹性需求。投资人追求规模化,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刚需,难以迅速扩大规模。
为应对此变化,今年发布的《意见》鼓励学校按规定引进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为学校提供非学科类优质课后服务。
例如,北京某中学就推出了涵盖编程、劳动、影视等多领域的课后服务项目,并引入了第三方机构的课程,如心理团辅、机器人等,以丰富课后服务的类型并提升服务质量。
因此,引进校外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被视为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重要路径。
对机构而言,这有助于获得公立体系的宣传和获客效应;
对学校而言,则能丰富课后服务类型,提升质量,减轻校内教师负担和家庭校外培训负担。
然而,尽管这一路径具有诸多优势,不少培训机构因利润较低而持保守态度。
例如参与课后服务后,原本每节课高达200元的收费标准,可能降至每月200元,迫使机构缩减开支以适应低客单价市场。
尽管技术上可以利用AI等技术降低成本,但非学科类培训往往涉及线下器件操作,难度较大,学生获得感不易保证。
因此,机构在参与课后服务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它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教育部等部门于2022年底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
该意见从设置标准、准入流程、日常运营等多个方面对非学科类培训行为进行了全面规范,旨在到2024年实现非学科类培训治理的显著成效。
在“双减”政策严格执行的背景下,《培训意见》的出台为教培行业提供了适度的政策空间,为非学科类培训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
许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纷纷响应政策号召,纷纷探索融合性课程模式,力求在素质教育和升学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
然而,在升学和应试需求依然强劲的背景下,培训机构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巧妙地在非学科培训中融入学科能力培养,既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又不触碰政策红线,成为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借非学科培训之名行学科培训之实的隐形变异行为,都是政策所明令禁止的,培训机构必须时刻警醒,严格遵守!